读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仟卷君

《追寻生命的意义》——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 Kevin在读书

弗兰克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以为是一本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读完之后发现,这是一本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来探讨人应如何对待苦难,渡过苦难的书。书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并以心理学者的身份,“旁观”自己和他人在苦难中的心理现象。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应出版社的邀请,对自己在集中营经历中发展起来的“意义治疗”理论的阐述。前半部分的故事,大多以事例的形式呈现,因此并不十分的连贯和扣人心弦。后半部分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总结,不十分系统,逻辑性并不强。那么,为什么这本书依然受到大家的推崇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作者在书中阐述的方法和观点,能够让人深思。

生命具有绝对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鸿篇巨制尚且不能回答清楚,作者当然不会在本书中详尽阐述。作者提出的观点,则更像本书的一种默认成立的条件:

因为生命具有绝对的意义,所以人所经历的一切都理应具有意义,包括人所经历的苦难。追寻意义是一个人基本的动机,而人又具有绝对的意义,那么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人理应具有生活下去的动机。只是,让人生活下去的动机是什么呢,这就是作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作者提出的”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抽象的回答,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

意义治疗—追求生命的责任

“意义治疗”旨在引导病人自己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实际上具体而言,就是引导病人自己去追寻生命的责任。借由这种责任,人才能够有动机和意志面对苦难。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当一个人遭遇到一种无可避免的、不能逃脱的情境,当他必须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比如罹患了绝症或开刀也无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于得到一个最后机会,去实现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即苦难的意义。这时,最重要的便是:他对苦难采取了什么态度?他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他的痛苦?
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可以说,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并有其目的。

“人最后的内在精神自由”便是人对自己的终极责任!要达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这时,人应该跳出“自我”,才能更加容易达到这种境界。正如作者,他能够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观察集中营的经历,并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自我”,肉体的自我正在罹难受苦,精神的自我则在观察这种苦难。当人能够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观察自己时,他便逐渐的将肉体的痛苦与精神的痛苦剥离开来。要知道,人往往是被精神的痛苦摧毁的,而并不是被肉体的痛苦摧毁。这个时候,人的精神便能接纳自己肉体受的苦难,他便实现了作者所说的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身患绝症的人,在网上公开记录他的经历和感受的时候,都会给人一种非常坦诚非常乐观的态度。实际上,他的身体的痛苦并未消减,只是在记录他的经历和肉体的痛苦时,他的精神接纳了他肉体上的痛苦。或许这样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我想到了莫言的小说。在莫言的小说里,主人公死后投胎到一头动物身上,比如说一头牛吧,这头牛便拥有了主人公的灵魂,便能够观察前世今生之光怪陆离的世界。当苦难不可避免时,不妨将自己的“灵魂”投射到外物上,比如养的小狗,通过小狗的视角来看待这场苦难时,就更加容易将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痛苦分离开来,更能够坦然的面对这种终极痛苦。

在对本书进行理解的时候,我一直在用“苦难”这个词,而不是用“痛苦”或者其他词,虽然“意义治疗”同样适用于其他心理问题。作者讲述的集中营的经历,绝对是人生的“苦难”。由此经历而发展起来的“意义治疗”理论,我觉得更加适用于“苦难”。正如书中所说:

除非痛苦绝对必须,否则它就没有意义。

所以,不是为追求“意义”而去承受“苦难”,而是当“苦难”无法避免时,人应该去发掘“苦难”的意义,面对未来,承担对己对人对事的责任,提高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传统的心理治疗目的在于恢复病人的能力,使他能工作及享受生命。意义治疗法也包括这些,但更进一步还要使病人再获得受苦的能力,因此需要去发掘痛苦中的意义。

如果人生虚无,希望通过读书来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本书不太适合,因为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追寻和承受苦难。
如果苦难不可避免,则这无疑是一本合适的书。毕竟,人具有绝对意义。在苦难中追寻并鼓起勇气承担每个人独特的责任,无疑会提高人承受苦难的能力,帮助人走向新生!

@Kevin在读书 / 2018年8月5日


书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