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自我

2024-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开口的巴旦木

焦点和错觉

  1. 焦点效应: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我们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如果我们不小心按到了图书馆的警铃,我们会非常懊恼,但别人经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可能很快会忘记。因此,请记住,他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注意你。

  2. 透明度错觉: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1. 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而他人也有利于我们进行自我塑造。

  2. 你的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你的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就是你的自我图式。图式使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比如身体强壮的,聪明的等等。这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别人和自己。例如运动员是你的图式,那么你会注意别人的身体和技巧。如果别人和你的生日和你的接近,你会更容易记住。

  3. 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仅仅包括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包含我们梦想中的样子,比如激情的、富有的,也包含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比如失业的、失败的。这种可能的自我i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或者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

社会自我的发展

基因和社会经验对人格和自我概念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他人的比较、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的成功或失败、周围的文化

1. 我们扮演的角色。

当我们扮演某一个新角色,例如大学生,我们就开始了自我觉察,我们会逐渐接受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为自己的组织说很多好话。

2.社会比较。

3. 他人评价。

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觉得自己不错。如果我们称赞某个小孩很有才华、刻苦学习或者乐于助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把这些观点融入其自我概念和行为中。

4. 自我与文化。

在不同文化氛围内,容易产生不同的相互依存的自我,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5. 自我认识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注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会有高自尊。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擅长数学,我们将更有可能在数学方面做得好些。我们在数学方面做得好,会使我们相信我们擅长数学,继而去激励我们做得更好!所以,如果你想去鼓励一个人,你最好基于具体的表扬(“你很擅长数学!“)而不是泛泛的表扬(“你很棒!”);而且你的赞誉是需要反映真实的能力(“与上次测验相比,你真的有所提高!”),而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你能做到任何事情!”),真实而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

1. 自尊动机

大多数人都会极力维持自己的自尊。维持或增强自尊的动机是什么呢?当我们遭遇威胁性的社会拒绝时,自尊指示表会警告我们,以促使我们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且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

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我们失败,或与他人比较处于劣势时,高自尊的人通常会做出补偿反应,如责怪别人或认为他人和自己一样失败或下次更加努力,这些反应有助于他们保护积极的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自责或放弃努力,进而被击垮。

2.自尊、自恋与自负

自尊: 我明白只要我努力去做就可以做到这件事情。自恋: 做到这件事情的我真牛。自负: 只有我才能做到这件事,其他人都是loser。
自尊: 我积极乐观,与人为善,我的身上有闪光点,所以我值得被爱。自恋: 我真好看,怪不得大家都喜欢我!自负: 只有我才是独一无二的,小王太矮了,小明不太聪明。
自尊与自恋区别就在于,自尊更关注内在的特质,并且因为内在特质感觉良好,自恋更关注物质,并且对他人不关心。
自恋与自负的区别就在于,自恋更加高度关注自己,缺少关心他人,自负不仅高度关注自己,而且会贬低他人价值,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1. 自我的能量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专注学习之后会觉得累。其实自律是一件很耗费自我能量的事情。因为我们可能需要时刻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专注,远离垃圾食品和短视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疲惫。不过自我控制是可以练习的,多想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增加事情成功的概率。

2. 自我效能,即我们感知我们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如果你想要鼓励某人,那就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是他们的自尊。鼓励他人的时候,多去强调 “你考到这么好的成绩一定是你平时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说“你考到这么好的成绩一定很聪明吧!”。也就是说我们要让他人认为事情的结果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到) 而不要让他人将结果归因于不可改变和不可预测的部分(如运气、天赋等)。

3. 控制点

我们应当坚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把失败归因于一些可控制的因素,更加积极乐观地看待挫折和失败,我们应当学会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当然,不要盲目乐观,变得乐观、感觉自己在控制之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但,贫困和病痛还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4.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自主选择权,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强的满足感。这对于儿童和老人都适用,作为看护者,我们的职责是帮助看护者过上他们想过的生活,而不是控制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选择意识,在一些事情上让他们做一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这样他们反而会感到更有活力和更快乐。所以说比较好的教育是对小朋友说,“你们自己决定今天穿这双红色的鞋子还是这双蓝色的鞋子?”。让他们能够自己做决定,也就远离了习得性无助。

过多选择的代价

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由社会说服(“你拥有通往成功的一切客观条件,你的家世,你的才智”)和自我说服(“我认为我能做到”)来支持,榜样——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但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如果你通过努力获得了某项成功(戒烟、减肥...),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成功构筑了有力的效能信念。
通过认可好的表现来赞扬和增强自尊。当个体行为表现更好时,自尊会得到增强,而其结果又会强化好的行为和进步,那些结果同时也有益于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自我服务偏差

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2.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3.盲目乐观

比如紧张就是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体现。在考试、面试等重大事件面前,保持乐观固然重要,但一点小小的紧张感也会让我们足够重视这件事情从而保持高的专注度和关注度。

4.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现象:我们常常过分的低估或高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

5.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6.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自我服务偏差,确实有些人正承受低自尊的痛苦。

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
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反应

真正的谦虚,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虚伪的谦逊是在假装渺小,真正的谦逊会意识到自己站在伟大的事业面前。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自我表露的管理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他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1.自我妨碍

2.印象管理

总结:自我效能与自我服务偏差的力量

1.自我效能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 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

2.高自尊也具有类似的适应性意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未来时,我们就不容易沉沦,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3.积极地思考与坚强地尝试是重要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或你因为自恋而疏远他人时,请不要那么自信了。那些有关盲目乐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服务偏差的事实,提醒我们自我效能感无法解释自我在社会世界中的全部问题。要是积极思维就能够挽回一切的话,那么如果我们婚姻不和、贫困或是消沉时,我们就只能责怪自己了: “真不害臊!要是我们多努力一些,老实一些,不那么愚蠢的话, 哪会这样啊!”却没有考虑到困难常常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使我 们不但责怪别人甚至苛责自己。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 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