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诗谵语2019-10-22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蒙童子

今天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问题叫“为什么唐诗宋词很牛,后面朝代诗词水平落后了?”我的回答其实算是《且介亭杂文》的一点读后杂感。誊在下面。


我打算用鲁迅先生的观点来回答。

《且介亭杂文》有一篇《门外文谈》,鲁迅先生在文中说:

“因为文字是特权者的东西,所以它就有了尊严性,并且有了神秘性。······文字既然含着尊严性,那么,知道文字,这人也就连带的尊严起来了。新的尊严者日出不穷,对于旧的尊严者就不利······所以,对于文字,他们一定要把持。”

“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却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单是这条门槛,倘不费他十来年工夫,就不容易跨过。跨过了的,就是士大夫,而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超出别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

从某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后代诗、后代诗人“超唐迈宋”;但是倘若用正常的观点,人民的观点,后代的诗的确在衰落,这种“衰落”是后代文人主动追求的结果。

唐代是诗的朝代,唐人可以随意开辟(或者驰骋于已开辟的)疆场。唐诗不需要自绝于人民,无论他的作品是否能被所有的“识字阶级”看懂,都无损于他的在诗国的荣誉。唐诗人是幸运的。

中唐就有了变化,出现了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也有一些旧面貌的诗,他们的近体诗也还没有自绝于人民,可是他们出生太晚了,不开辟新疆域不足以在前人面前扬眉吐气,捍卫尊严。他们开始尚奇,开始脱离大众的口味。他们一方面用旧风格获得广泛的“识字阶级”的人民的爱戴,一方面用新风格获得诗国的尊严。

宋代沿着中唐的路走。江西诗派主张“无二字无来历”,倔强地守护尊严。

后代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渐渐不成其为阶级了,士大夫也太多了,诗人也太多了,文人也太多了,便有了宋诗派。他们把诗歌的技巧发挥到极致,也无所不用其极地提升诗的哲理性、知识性,拼了命地修筑象牙之塔,拼了命地把广大人民和士大夫们推出象牙塔。他们捍卫了尊严,他们的尊严在某种评价体系里至高了;却在人民的眼中心里死掉了。

诗衰落了,诗死掉了,——无可避免的。现在的一些优秀诗人们也在走这条路,——魔怔了似的。

编辑于 16:1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