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记百汇城

西递记录了徽派建筑的盛衰,也见证了胡氏家族的变迁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25人  泊心云舍

最早领略江南建筑之美是在吴冠中的水墨画中。

他寥寥几笔就将那黑瓦白墙,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江南风土人情勾勒出来了,让人心驰神往。

徽派建筑是江南建筑群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除了黑瓦白墙,飞檐翘角,还有别具一格的马头墙,最让我惊叹的是建筑群落所蕴涵的厚重历史和人文景观。

而今有幸站在黄山南麓的山脚,拜访一座年代久远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古村落——西递,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西递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距今已有930余年历史。它的始祖是唐昭宗李晔之子,当时因遭变乱,他不得不逃匿民间,隐姓埋名,改为胡姓,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一个村落。

此时此刻伫立在我面前的是一座巍峨庄严的青石牌坊,不禁让人肃穆而立。

虽然时光剥蚀了檐头浮夸的飞角,模糊了石碑上的文字和雕花,淡褪了百年的荣光,但细细端详,那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浮雕、透雕、圆雕工艺都在诉说盛世时期的光华。

西递村呈船型,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由东向西穿村而过,溪的两旁是青石板路,一眼望去是连绵不绝的房屋,白墙黑瓦,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马头墙仰天而立,墙上几株葱郁的绿植迎风婆娑,讲述着这个村宅古老的传说。

走在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上,斑驳的高墙耸立着,汩汩的流水从身旁流过,阳光漏落在我的肩上,不远处传来家常的叫唤,好像和百年前的始祖打了一个照面。

蓦地回到最初那个商埠兴隆,门庭如市的地方。我望见了没落的皇子忍辱负重,挑灯夜读的身影,也瞧见了他为故里发展鞍前马后的辛勤的汗水,也瞥见了他日日夜夜站在村头远眺的背影。

与其说西递记录了一个建筑群的盛衰史,不如说它铭刻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史。瞻顾遗迹,总让人多了一份沉静和力量。

在始祖的荫庇下,胡氏开枝散叶,家族由学转为商,商又转为官,势力如日中天。他们开始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鼎盛时期,西递村有600家华丽的住宅。

只可惜百年的社会动荡和风雨侵袭,坍圮了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庆幸的是,西递村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所以无论是春去秋来,还是暑往寒来,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写生的学生也是随处可见。

往西走就是走马楼。它有两层,楼上用于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是用于赏景的,相传"梧桥夜月"美景就曾出自这里。

东园的“冰梅”颇负盛名。听人讲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寄托了主人对自己的儿孙后代刻苦读书,考取功名的朴素愿望,可见支撑这个大家族百年昌盛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强大的家族背景,更是因为家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出瑞玉庭前行数步,便是"桃李园"。桃李园独特之处在于楼上井和木雕扶栏板。其中楼上井是为了提亮房间的,木雕扶栏板是相亲孔洞,古代小姐就从这个地方偷看家中往来的男青年,这种场景在古装戏里倒很常见。

紧接着就是敬爱堂、追慕堂、膺福堂,这都是在提醒后人不忘先恩,时刻铭记上祖功德,自己要奋发图强,不落人后。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玲珑典雅的绣楼。楼额分别刻有清进士祝世禄手书的"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的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艺术化处理,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彩球的后生,也不知道这座楼曾成全过多少桩姻缘。

我想西递最美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黑白建筑,而是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人文景观,它愉悦了我们的视觉的同时,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有些东西或许作古,但精神的传承却是不变的真理。

任凭村外车马喧嚣,四季交替,西递还是以百年不变的姿态,自顾自地唱着自己的幽幽之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