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艾:抵抗周昭王,在阴沉沉的夜里
华中3抵抗周朝
熊艾:抵抗周昭王,在阴沉沉的夜里
周楚地理位置被犀牛伏击
熊绎死后,由熊艾继位。现在是西周初期,「文武之治」开国(请鬻雄当老师),「成康之治」(分封熊绎)巩固了周朝。紧接着昭王继位,周朝的国势正鼎盛呢。但昭王面对南方这股勃兴中的势力,开始感到不安;连着三次亲自领军南征,非要强力控制不可!
大周王朝的天子,率领六军及各诸侯国的联军,这阵容只能用壮盛来形容。大军从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经过蓝田、商洛、龙驹寨,走到陕西和湖北交界的荆紫关,再沿着丹江(湖北北部)进入汉水,深入荆楚地区。
荆紫关沿路只看到深山老林,到处找不到楚军。这一路上真是艰辛啊,树林中经常冒出小股的伏击部队,有时候也遇到毒蛇猛兽。好在过去这一年,早就派一队探子多次去探勘地形,所以还算能应付。
周昭王三次领军讨楚下一步,周昭王准备渡汉水,向江汉地区(湖北中南部的长江汉水流域)进攻,直捣楚国的核心地带。问题是,它有汉水当屏障啊。这条大河从陕西汉中盆地流过来,环绕江汉地区的北面和东面,俨然是一道巨大的护城河。外人或许可以沿着汉水行军,但是「渡天难,渡汉水更难」,哪可能轻松愉快地跨越它呢?
部队正在渡水呢,一群犀牛蒙着眼冲撞过来,顿时死伤累累。昭王发现这种环境太难掌握了,决定班师回去。
三年以后,昭王又挥军南征,由祭国的国君(祭公)辛伯陪同。这回学乖了,只带着守卫镐京的西六师,它可是骁勇善战的中央精锐部队呀。还是找不到楚军的影子,决定再一次跨越汉水。
西六师没顶
部队正在渡河,忽然响起雷鸣般的鼓声,一支伏击部队高速冲杀过来。周朝的部队哪里招架得住?大部分战力丧失了。回去之后感到很难启齿,宣称「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天色忽然变得阴沉沉的,野鸡和野兔都战栗了。这…天时不利,气候恶劣到不行,西六师在汉水没顶。
周昭王不甘心失败,五年后又亲率六军南征。部队被深山莽林切割了,遭到猛烈的伏击。部队退到汉水,搭起浮桥来渡河。而祭公护卫着昭王来到岸边,看见几条船停泊在那里,就推船下水。
木船开到江心,散成许多块木板。啊呀呀,楚国船夫献计,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成几条船,放在昭王可能经过的渡口。这哪是船,根本就是大型玩具!树胶在水里融化,船身立刻解体,昭王和祭公都掉进水里「魂归离恨水」了。有个战士叫做辛靡游,人如其名擅长游泳,鼓起长而有力的手臂赶过去,但昭王已经气绝了-- 为什么不派辛靡游当贴身护卫呢?实在太大意太傲慢了!
周朝的部队在浮桥上看到这一幕,被这条大河吓破胆,赶紧往岸上奔逃。他们忘掉什么叫纪律了,在临时搭建的浮桥上互相推挤,许多人掉进汉水。某些战士水性好,努力地游上岸,楚军正在岸上恭候大驾呢。
周昭王讨楚命丧汉水昭王淹死
打仗难免有伤亡,到远方出征更危险。昭王面对强敌,没有退缩或偏安,反倒在沙场上捐躯,也算是死得其所了。问题是,两军还没有正式接触,中央精锐部队还没机会布数组队,就全军覆没;堂堂的天子来不及作战,就败在隐形人手下;来不及调兵遣将就失算淹死,大周王朝颜面尽失啊。
众臣哪敢明讲这件事,又不能把昭王报成失踪人口,只好吞吞吐吐地记载:「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在一个清朗的夜晚,空中发出五彩光芒,投射在皇宫上。昭王去南方巡视,再也没有回来。
吉祥而不寻常的「五色光」,暗示昭王升天了,不然你看看我头顶会不会冒出什么光芒!至于为什么明明率领御林军去攻打楚国,却形容成「去南方巡视」?为什么要劳师动众去南方巡视?为什么刚刚开始巡视就升天了?因为那些是不准讨论、不能公布的忌讳呀。只好拿出想象力和生花妙笔,用神秘主义的口气搪塞过去,想隐瞒「昭王在楚国战败并且淹死」的事实。
周朝死不认账,完全不敢声张;楚国也懂得适可而止,从头到尾保持沉默,没有让这个秘密曝光。实际上汉水两岸并不是封锁地带,附近的居民口耳相传,都知道胶船造成了什么结果,所以中原各国也都心知肚明。
势力开始消长
周昭王「南巡」(实际上是南征)之后,周楚的势力开始消长。大周王朝由盛而衰,再也不能控制华中流域;楚的国势蒸蒸日上。
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路线湖北三面有群山环绕,汉水跟一千多条河流从山地发源,滚滚流向南部的长江,把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生产力和文化都很难进步。还好楚人是天生的冒险家,引河水灌溉零零星星的农田,并且钓鱼捕虾,一边也在山地里猎取山珍野味。
楚人强调兼容并蓄,没有民族偏见,喜欢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里。很快地跟土著融合,把中原和南方(九黎三苗、巴蜀和吴越)文化融会贯通,也对南洋和西方的文化感到好奇,开创了灿烂而独特的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