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背后——《单身社会 Going Solo》
背景
接触这本书,最早源于一些对亚文化和现代人心理状态分析的碎片文,隔三差五会引用些该书内容。由于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独居背后的缘由难以从时间已久的经典读物里发掘(正如书中所述,如今大规模独居的变革不过五六十年),觉得有些写的挺在理,就拿来读一读,摘些东西作分享和记录,以后也可能用上。一些十二十年前存在于美国的现象,现如今也在我们身边浮现。
原书名为 Going Solo, 作者为 Eric Klinenberg.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文译名作《单身社会》,但个人认为译作《独居社会》对于中文读者会更为贴切。单身在中文中多指情感状态,而书中讨论的并非这一种情况。从概率上说,独居人群中单身确实占据大多比例,但二者不能完全等价。
和作者一致的是,讨论这些现象和原因,和本人生活状态和选择关联并不大,更多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这些议题。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有必要看看独居生活的谜题,学会活得更好,无论现在的自己是独居或与他人生活。
最近收到的礼物前言
梭罗与瓦尔登湖
艾默生和梭罗这样的超验论者(强调人的自然、真实、简单、可贵性、重要性、直觉性,认为人需要凭借灵性的直觉才能达到最佳生活状态)推崇隐居,但这些遁世者终究回归了人类社会,而促成隐居的核心观点,恰恰是为了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实际上,那场个人主义运动中的大多数领袖人物,都无一例外投身于政治和民间活动中。
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时,实际鲜有独自一人或纯粹自给自足的时候。他的小木屋坐落于艾默生的土地,离康科德小镇不到两英里。他常回去看望家人朋友,以及在酒吧喝酒。不仅他会外出,也常有人来拜访,尤其他的母亲——常带来家中烹饪的食物。
四种社会变革
十九世纪下半夜,个体推崇的盛行开始对西方社会和其他各地加深其影响。同一时期,四种社会变革悄然蔓延,进一步促成了大规模独居现象的扩张:
女性地位的提升
不仅仅在教育和就业方面,更表现在她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家庭生活、性权益和生育选择权。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许多过去需要依靠家庭来实现的功能,现在已交还了个体女性手中,而生活需求也可以由公共资源来满足。
许多年轻人相较于结婚,更乐于享受远离家庭监管的生活和更便捷的避孕方法。20-30+的中产阶级正期待着暂新的“第二青春期”,寻觅新的体验,直到找到了“真正的浪漫真爱”。独居生活恰恰为人们提供了探寻与他人亲密共处的时间与空间便利。
通讯方式的变革
人们可独自在家享受世界范围内的社交活动和娱乐生活。个人通讯设备和互联网的发展,确保了独居人群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可行性。
大规模城市化
人们只需离开家,即可参加城市中活跃的社交生活。单身亚文化聚集了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自我认识以及生活方式与自己相像的人们。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服务,都围绕着独居者发展起来,他们不再需要局限在特定的区域或建筑里了。
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
对于现今女性而言,人生中 1/4-1/3 的时间独居生活,而对于男性,成家立业也意味着长时间独自生活。部分国家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也表现出了更强的独居生活的意愿。
自相矛盾
独居虽然有助于人们追求现代价值——个人自由、权利掌控和自我实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独居仍是一种周期性的状态,而非长久之计。但人们也清楚知道,如今人们的生活安排并非一成不变,承诺也未见永久。改变传统的同时,我们依然不确定新生活何去何从。单身、单亲家庭、成婚、分局、稳定爱侣,最终又回归独自一人。
敲黑板
独居与孤独绝非同一概念。大量公众调查表明,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
一. 独自生活
个人自由,并不能消极地理解为单纯的个体行动自由,或是仅仅被庸俗化的偏见归纳为思想解放运动,自由的本质特征是每个人生而俱来的特殊性与不可复制性,这恰恰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既有特征,遵循着内心与自然的规律,我们就能找到自由。
——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
二. 独自生活的能力
如果你无法寻找到独自生活的意义,那么外出寻找新鲜感本身,也会渐渐丧失新鲜感和吸引力。
三. 分离
许多人放弃了婚姻种种所谓的益处,而选择了烦恼纷纷的单身生活,并选择余生独自生活的原因:
- 现代女性已经从传统的经济剥削和性约束中被解放了出来,他们可以摆脱那些不被感激、不被重视、无报酬的家庭责任。
- 男性逐渐幻想着一种更具冒险精神的性生活。
分居中的女性往往强调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但亲密的关系的价值。
婚姻带来经济上的好处,而离婚男性倾向于将婚姻带来的好处归纳为一些其他“奢侈品”。“承担责任是件好事,这让你看起来更好。但当你独自生活时,有时你不免有些懈怠,懒得打理和照顾自己。”
四. 自我保护
对于那些经济上有保障、日程繁忙、拥有丰富社交生活的人而言,独居可能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因为独居既保证了隐私,也提供了自我复原以及个人发展的机会。但对于那些弱势社群而言,独居往往会导致一种危险的状态,伯克利大学的社会学家桑德拉·斯密称之为“防御性的个人主义“:对其他人和机构组织的不信任,终将导致对自身的不确信。”
取决于做法,孤独可以带来建设性或破坏性的结果。
——斯托尔,心理学家
五. 共同的孤单
对我而言,乐单身者越来越多意味着彼此的联系,我们认识到,如果你单独待着的时候不能自得其乐的话,那你也无法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乐单身令你可以在他人面前更好地展现自己、欣赏别人,而不是陷入桎梏的条条框框中去评价他人。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在一起,我们都可能会感到孤独,而当你与其他人在一起时,让我们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到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上去吧。
——卡根,其姑妈是一位星探,事业有成,个人生活丰富到难以置信,但被确诊为脑癌后,忽然变得无法自理,最后回到家族聚集地,得到家人照顾。
她明白,这是一个罕见的个例,大多数独居者并不会面对这样的局面,她也不想将这不幸故事看做独居的结果。为了重新定义“乐单身”,强调寻找伴侣关系的可能性,他决定离开美国前往巴西,开始不为人知、充满冒险的生活。
六. 独自老去
独居老人数量激增的背后,是人类寿命的延长。但很可惜,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往往也带来最艰巨的挑战:
- 一对配偶或伴侣中,常有一方比对方长寿几年甚至几十年,通常是女性一方,再最需要陪伴支持的时候,孤身一人。
- 需要学习不同的生活方式,尤其在年老虚弱时,这将变得尤为难以应付。
独自一人面对老年和孤独不仅在生病或危机时使我们脆弱,也同样显著降低我们每天的生活质量。
大多数欧美人(以及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个体独立价值,甚至认为对生活的自主权决定了个体的完整性和自尊。相比与家人同住或住进专业看护机构来减少寂寞和健康风险,他们更在意自尊。
独居老人即便重新找到爱侣,也越来越倾向“分开居住但在一起”的方式,即保留自己的住处,以避免伴侣去世时带来的痛苦,以及经济和健康问题。
相对而言,女性更善于维系人际关系,加之独自老去的可能性更大,她们通常不会与周围的人太过疏远甚至与世隔绝。而拥有完善友好的人际网络的男性,也表现出了较低的再婚渴望。社会学家卡尔表示:“友谊至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作为老年人类似再婚的效用。”
独居老人常说,更喜欢独居而非与家人同住,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子女会要他们干活。而同住还可能会令老人身陷戏剧化的家庭时间,让他们觉得更融合或更疏远。
我们都不是真正独立的个体,个人自主权的集体信仰掩盖了事实——各种社会机构为我们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支持和保障。那些与个人主义有关的传奇,更令人们忽视了由独立个体组成的社交网络,为我们每个人,甚至是我们中间最为反社会型的个体,提供了独立的力量。
七. 重塑独居生活
独居人口急剧增加本身并非社会问题,但这一社会变革加剧了原本无法简单解决的社会问题:体弱年迈的老人的社会隔离问题,贫穷人群和弱势群体深居简出的问题,稀缺资源的过渡消耗问题。迄今为止,人类有二十万年的集体生活经验,但大规模独居的变革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我们还未发展出任何公众行为,以应对独居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解决这些挑战,包含一些方法:
-
重新设计独居生活的居所,如养老院和单间出租的SRO (Single Resident/Room Occupancy)
-
改进或重新设计周围的物品,如通信网络、家用机器人。
特别举例的是,家用机器人将面临许多道德伦理的问题,如“任何有意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对于许多脆弱的老年人,那些付费的照顾人员是他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社会接触。他们不仅看中其劳动服务,也珍视交往的机会。而试图以机器人模拟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交行为,不仅仅是误导,更甚至是不道德的。
结论
-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未将独居看作是目标或者终点,这恰恰是推动独居、单身人士利益的社会运动,往往难以有效组织的原因。
-
以历史眼光来看,独居现象将长时间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特征。(四种社会变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原理核心家庭形式”上,瑞典已领先世界。结婚率下降,但非婚同居率上涨。家庭形式正在解体,离婚和非婚同居的分局情况比以往更为常见。
独居的崛起可能会改变社会关系的质量和特性。进而导致更多的孤独和社会异常。当然,这也并不代表瑞典人成年生活中没有亲密关系,或者说他们是厌世的。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波普诺
-
年轻人认为,搬进独立居所是成人不可少的步骤,独居经验令他们更为成熟自主。中年人认为,离婚或分居后的独居将帮助他们重获自主权。老年人认为,独居让他们维持尊严,个体的完整性和自住性,并定义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例子:瑞典等其他具备良好福利体系的国家,可保障公民独居生活中最困难的部分,比如女性的生育)
-
更好迎合单身人士需求的社会居住环境,将大幅降低独居带来的各种风险。
-
市场不能为独居老人提供优良的保健服务和住房选择,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独自生活绝非通往重塑自我与个体的唯一途径。但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超级活跃、24小时年中无休的社会文化中,越来越多人发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并不会将我们带往寂寞或者与世隔绝。相反,独居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来实现有效率的自我隐居。孤独,一旦我们学会与之相处,不仅能帮助我们恢复自己的精力,也能激发我们产生更好的、共同生活的新想法——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或者此刻我们正以什么方式生活,这都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