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

2019-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合一成长导师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物喜”:即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得失而或喜或悲。这里的“物”指的是那些你已经得到的东西,或许是地位,或许是权力,或许是金钱,或许是成就。古人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而患得患失,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名利就狂喜到失去自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样的警示更有其价值。现在的拥有是对过去的肯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肯定还能存在多久呢?在获得“物”的时候,就难掩激动,甚至狂妄自大起来,目光短浅到一直在因现在所拥有的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那么所获得的“物”相对就会减少,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会减少,日后,再想“以物喜”,就更加不可能了。

“不以己悲”:即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为现在所处的恶劣环境而苦闷;不因现在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不因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否定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弱点或失败难免都会很沮丧,甚至因此而消沉下去。但这样的心态,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让自己被负面情绪所缠绕,妄自菲薄,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范仲淹一生曲折,出身贫苦,父亲在他两岁那年去世。青年时只能在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但却坚持昼夜苦读,好不容易做上了官,却因多次向皇上提出革除弊政的建议而触动了朝中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打压,一再被贬官。到后来因防御西夏入侵而功绩在身被调回朝廷,却又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而最终离开朝廷。

范仲淹的一生一直在追求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他写出这样的词句,彰显出了他的博大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让人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然而,越是看似简单的,做起来越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