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心臆

《学而第一》:不要走入“学问”的歧路

2020-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学而第一》:不要走入“学问”的歧路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的“学问”观,之所以能屹立两千多年而不倒。一方面得益于他对先秦文化典籍的深度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在于他用自己的方式,直接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事”这一最为根本的问题。他的“述而不作”又从愿景、使命、价值观三个角度为后来的中国人的人生做了三条辅助线。

我们努力要成为的样子,我们努力要做到的事情,我们在重大选择关头所秉持的标准。有了这三条辅助线的启示,一切关于“做人做事”方面的困顿都瞬间明朗起来。这或许也恰是中华民族文明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一、显学的歧路

孔子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大“学问”,经由孟子、荀子的发挥,子思的整理,已经十分完备。到了汉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引领下,儒学一下子成为显学,成为统治者倡导的正统主流。一个“尊”字,奠定了儒学的经典地位,同时也将孔子“做人做事”的“学问”,变成了法则和教条。孔子的“学问”不断被过度解读,慢慢远离人们鲜活的生活场,成为“夫子们”缔造的越来越诘屈难懂的故纸堆。斩断源头活水,远离与时俱进,儒学很快成为“老大帝国”的迟暮哲学。

直至宋朝王阳明,才风气为之一变,重新回到真“学问”为“做人做事”的根本路子上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凭什么能力挽狂澜,将儒学引向正道呢?

全在于他对于儒学这一显学的去神圣化,正是王阳明让“学问”本身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子上来。

二、为学的歧路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有明示“学问”是什么,但他明确说了“学问”不是什么!

——巧言令色,鲜矣仁!

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仁心大爱。

学问的方向是“人好事对”,什么样的人是好人?

乡间俚语讲“好马出腿上,好人出嘴上”,意思是说,马好的标志是脚力好,跑得快;人好的标志是说话好听,讨人喜欢。我们不能说乡民们的讲得就不对,但冲着这种肤浅的标准求真“学问”,显然是缘木求鱼。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单纯的为好而好,去追求表面上的好,追求他人口中的好,绝对不是真正的好,只能让我们越来越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越来越远离真正的好。

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这样做)仁心就会越来越少,就会走上为学的歧路。

为学求的是“做人做事”的真学问,必须懂得本质大于表象,内心胜过外表的道理。让本质去驾驭表象,让内心去驱动外表,才不至于走上为学的歧路。

三、不犯方向性错误

“做人做事”学问的方向在“人好事对”。在做人做事上,讲究将人做好,事做对,这是一个大方向。

任何生长都讲求自然,自然而然才是真正的好。由内而外,由本质到现象,用内在驱动外在,从本质解释现象,这是个体生命精进的正方向。

大方向、正方向都把握住了,才不至于犯方向性错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