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茫的光
记忆的深处,有这么一件事,不是很清晰,到依然记得。
那是15年的冬天腊月的一个晚上,跟随书院的贺玉华老师,去海龙路上的老明德书院,参加他们举办的读书会。当时下雨,空中还夹裹着飘然而至的雪花,顺路同行的还有孙希宾老师。
那时的书院,开始筹划往九龙口搬迁,部分物资已经开始运输。但读经和孩子们的学习始终有序进行。我们去时介绍人吕阿明大姐早就到了,跟李芳云大姐正在说笑谈天,还有另外的几位朋友也在。或许是雨雪天的关系,去的人比较少。记得还有马骏老师,现在已是明德系统的骨干成员。喧哗过后大家约到小会议室,开始当晚的读经。记得是贺玉华老师领读的道德经,具体哪一章节已经忘记。当读经临近尾声,来了一个人,一米七五六的身高,上身微往前屈,但不是驼背,面色偏黑,嘴巴微微上鼓,鼻子高挺。但这张脸上五官中最突出的是眼睛,且圆且大,还有点鼓。当时我坐在那里,猜度他的年龄估摸着有四十四五岁,记得当时还带了一幅眼镜。这个人去的虽然比较晚,但与大多数人都很熟络。读经很快结束了,这个人开始了他的发言,说话的语速平缓,叙事的过程里感觉情绪里带着那么一丝兴奋,说着他的南下广州的见闻与心得。我因初次参与这样的读书会,还有点不适应,再加上新入这样的环境,对人对事都很新鲜,心中自有澎湃,所以面前的人说的什么事对我到不是重点,光是融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感觉很惊奇很新鲜。他叙述的好像是去参观兄弟单位的办学情况和对方的管理模式方法以及自己的心得。我因为是第一次去当属晚辈,挑了最后面的位子坐着,他则站在最前面,透过顶棚的射灯打下来的光线,照在眼镜片上,还有前秃的脑门上,折射出微茫的光。我则盯着他的脑壳,听着他的述说,身心浸染在这样一个冬夜的晚上,趁着文化的底蕴,迷蒙的内心就这样的被熏染着,迷糊的度过了一个晚上……
记忆深处的这样一个平凡的夜晚,时隔四年多再次回忆起来,有些模糊,更多的是惊喜,依然还记得那微茫的光,那光亮的上秃的脑门和那双鼓而大的眼睛。
而今晚,人在面前却是隔世的光景,与记忆里的人已是大相径庭,年轻了很多,眼睛也没有记忆里大了,没戴眼镜。依然是顶棚的灯光打下,照在前秃的脑门上,折射出智慧的光芒,这一点始终不变!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片雪花会落错地方。人与人的缘分始终无法言说,对面走来的是你今生一定要遇到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这就是我与骆老师的前缘。(写与2019年6月25日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