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叵测”,怎么破?

2021-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少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口口相传的中国俗话,说的是要认识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但这句话放在今天,可能已经不那么实用了。为什么?如果“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叵测”呢?那成本就太高了,很多时候代价可能会高到付不起。

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社会,已经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或者说已经从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我们需要频繁地跟陌生人打交道,我们需要与陌生人进行有效协作,我们需要不断匹配和外界的关系。但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对一个人进行了解,以确定能否和对方建立关系,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这种需求每个人都有。大到挑选人生伴侣,跟别人谈合作。小到招聘员工,甚至给孩子选一个老师,给家里请一个保姆,你都需要对人作出判断。

人心深不可测,人性善恶难辨,我们要了解到什么程度?人又有那么多面,我们了解多少算够?我们说的“识人”,“识”的到底是什么?这种能力,其实是一种稀缺能力,它靠的并不是天赋,而是有效训练。

人的个性特质与行事风格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能够达到多大的成就。“识人”,就是辨识这个人的个性特质与行事风格,然后再来决定你和他能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美国诗人史蒂文斯有一句诗:“你是你周围的事物”。这两句话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翻译过来大意是:人是由自己的生存结构决定的。所以看人绝不是把一个人孤立地去看,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看人,要看ta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同理,你也可以盘点一下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哪些人在哪个层次,需要什么样的改进。“你的财富和智商,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可能并不精确,但道理大抵是不错的。

任何一个人,看待同一件事和同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因为人的情绪,一定会被自己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限制住,并且在ta没有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所以决定一段关系是否开始前,你首先要识别一个人,需要从通过多个维度,完整地度量一下,然后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如何定位关系?

(1)感知层

人际交往中的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人你看到ta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谈吐、衣着,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不同的人,跟外界的互动模式不一样。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善于隐藏,有的人高调张扬。你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排除了跟ta建立有价值的关系的可能呢?你能不能很快判断出一个人是真的有价值,还是根本不值得交往呢?这些浅层关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传达,做出大致判断。

(2)角色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不断驯化。你在和t每个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能明显感受到对方身上角色的痕迹。你和ta之间的交往,就是角色的对接。你们之间谈什么内容,做哪些事,都会被各自的角色所限定。

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深层关系的。我们和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关系都停留在这个层次。

如果是你只想和一个人停留在浅层关系,那么了解一个人的角色就够了。如果想建立深层次关系,则需要继续往下深入。

(3)资源层

资源层包括了一个人的精神资源、财富资源、人脉资源,这些资源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先天的自带的,有的是后天形成的。

我们人生的历程,在很多时刻很多人都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说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我们都曾经是一个打工人。但是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精神资源都不一样,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慢慢往前走,人生就会这里开始分岔。

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如果想进入资源层,需要进行度量、适配。简单说,就是你有没有能与之交换的价值和资源,能够和对方形成对等的关系?

(4)能力圈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除了天赋,还有后天的机缘、努力等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能力再强,一生能做的事,其实并不多,关键看自己的选择。能力圈就是要确定,我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

人的能力圈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能力来源于清晰的战略,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能力圈就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和拓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变化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西游记》里,唐僧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靠孙悟空上天入地搬神仙帮忙。孙悟空的加盟,本身也是唐僧为了实现取经目标扩充的能力圈。最后他成功了。毛主席在革命之初对我党能力圈的定义是:农村包围城市。在三不管地带建立根据地和自己的武装。最后他也成功了。

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圈,稳住自己的人生基本盘,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能力圈,才是正确的姿势。这山望着那山高,东一榔头西一锤,不能聚焦的人,难成大事。

(5)存在感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动物只要生存条件满足,它就安静了,不会折腾了,但人不行。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在家庭中,在和ta爱人或孩子的关系中,对方给了足够的确认感,ta就能够满足。很多人在一个组织中,朝九晚五,只要能够找到存在感,ta也会很满足。

但是有一种人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去奔波劳碌,上蹿下跳去折腾,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ta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不断折腾,刷存在感。

对存在感的寻求,会驱动一个人左冲右突里扩充自己的能力圈,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看一个人的能力圈会不会再扩充,还有没有发展空间,你只需要看ta存在感是否被满足。是“佛系”还是“焦虑”。搞清楚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未来都明晃晃可见。你也可以知道未来和这个人有没有合作空间。

二、如何提升自己的高度?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所谓“使命”,就是这一生,你准备如何“使自己这条命”。

明确了自己的“存在感”在哪里,就明确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就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如果要提升自己的高度,需要从上述五个层次,由里向外,从自己的“存在感”入手。然后,你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打造自己的能力圈,让你的能力能够逐渐支撑你的存在感,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让自己配得上。

有了能力,就会吸引对应的资源,于是你构建了一个与你匹配的资源圈。你就不会本末倒置,穿梭于各种社交圈,去追求所谓“人脉”。

人脉,永远是你自己吸引来的。

随着你的资源圈不断提升,你的角色也发生与之匹配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从外由内的在改变你,你的气质和外表,都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要提升自己的高度,人生少走弯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哪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

如果想要人生的高度螺旋上升,就要和外界产生深度链接。而深度链接一定是发生在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的,随着交往的加深,从资源层互换,到能力圈的了解,再到存在感的深交。

如果你是要结婚,你要投资一个人,或者你要选择和某个人成为长期的合伙人。那这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他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但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你首先要看到一个人是否有能够让自己持续变化的动力。然后明确你们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所有的长期关系,这个是关键。

孙悟空和唐僧分别组队去西天取经,你认为他们是谁有可能最终达成这个目标?肯定是唐僧!因为唐僧的存在感设定即是西天取经,他虽然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本事,但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往西!而孙悟空只是为了逃离五指山的束缚,不想再过困在五指山下的生活。他虽然能力强,法力高,但存在感不在取经这件事上,在取经的过程中多次表示不耐烦。天上的各路神仙,愿意出面帮忙消灭妖怪,主要也是为了成全唐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上讲,“存在感”在哪里,就是一个人的“命”。

三,如何低成本匹配关系?

如果想更低成本认识一个人,匹配和一个人的关系,看ta的朋友圈也是一条捷径。

人们发朋友圈的动机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无外乎这几种:有的是为了秀,有的就是刷个存在感,有的人是为了“人设”,比较刻意地去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内容,有的人则大大咧咧比较随意。发朋友圈既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跟外界的对话。只要一个人朋友圈的信息足够多,Ta的个人风格和个性特质就能看出来。

看人要看一个人的行为风格、个性特质。有四个关键点。如果把ta朋友圈的这四个点抓住了,看人基本不会跑偏。

这四个点是:第一、自我评价倾向;第二、人际合作风格;第三、内在诉求;第四、系统稳定性。这四个点,叫做观察锚点,是了解一个人的有效抓手。

观察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倾向,要看ta是经常高调展示自己做过的事情、取得的成就,,还是几乎不展示不分享自己的事情,或者即便展示了分享了,也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不愿意说太多,羞答答地凡尔赛。

一个在朋友圈不喜欢自我展示的人,有可能ta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这样的人总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值得展示的;但也有可能,ta是一个边界感强、注重隐私的人,这样的人未必觉得自己不行,甚至还有点清高,不喜欢炫耀,或者不想公开暴露自己太多信息。

要观察一个人的人际合作风格,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透露的个人信息很充分,晒娃晒工作晒旅游什么都晒,那你基本可以判定他是一个边界感偏弱的人;而有的人,朋友圈动态倒是不少,但信息比较含糊,有种想把自己藏起来的感觉,这样的人大概率边界感比较强。

朋友圈里还有一类信息,观点类的信息。一个人的个人观点越强烈,或者强调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的内容在朋友圈高频出现,通常也意味着这个人边界感比较强。

边界感弱的人,一般就不会表现出太强烈的观点,他们的朋友圈可能会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喜欢为别人的事情做传播和推荐,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善良,在关系中往往比较热心,愿意付出。

一个人的朋友圈发的内容里,还可以显示出ta是一个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人,是一个对未来有很多打算和想法的人,还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消极和悲观的人.。

相对于自我评价倾向和人际合作风格,一个人的内在诉求和系统稳定性,比较难体现一些,特别是静态信息中没那么好观察。

有一种在社交网络上有点“喜怒无常”的人,也可能是在人际关系中很有安全感、不在意暴露自己的人;而有的人朋友圈里你感受不到情绪的起伏,甚至展示的是非常一致的积极信息,有可能代表这是一个对自己内心世界保守得很严密的人。

阅读一个人朋友圈,需要信息充分,才好做判断。一个人朋友圈信息少,或者向你开放得少,那我们做出判断或者匹配关系,就需要从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存在感这五个维度去考虑和判断。

以上,是破解“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叵测”这个难题,避免在关系上,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的浅陋方法论。

仅供参考,拿走不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