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我吧,记住我的思想和智慧就好。
原创雪漠
在2018年春节期间,我定稿了《老子的心事》第二辑。每天仍是五点起床,读书,写作,修行。
过年时,我仍然有一种“哎,谁家放炮;噢,他们过年”的感觉。大家都在忙活,幸福的幸福,痛苦的痛苦,热闹的热闹,孤寂的孤寂……各随其缘。
我却仍是喜欢在写作中享受一份独有的快乐和清凉。虽也有人来拜年,但他们也干扰不了我了,睁眼闭眼,我都会在自己的世界里。
静对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
一切,都随它去吧。
自第一辑出版后,很多人都在等第二辑,老有人问,老有人催,我却不想很快地讲完它。毕竟,中国只有一部《道德经》,我也不可能把《道德经》讲两遍——这是我的习惯,我从来不会重复讲相同的内容——我就想从容地品这本书,一年出一本。
记得小时候,遇到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会慢慢地品,绝不会几口吞下肚去。对《道德经》,也一样。
去年,我走向尼泊尔,考察了几个月。今年,我还想多走几个国家。我像品《道德经》一样,开始品这个世界。
是老子,教会了我许多从容。
老子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很少,只写了他是哪里人,活了多少岁——有人说160岁,有人说200岁,司马迁不能确定——还写了他和孔子见面时说了什么,孔子是如何评价他的;礼崩乐坏之后他知道周朝没有希望了,决定隐退,从函谷关出关时见到尹喜,尹喜请他为后世留下一本书,于是有了《道德经》。
《史记》上还记录了一种猜测之说:周朝的某个太史儋曾对秦献公预言,秦国几百年后会出现一个霸主,这个太史儋有可能是老子,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是,司马迁不能确定。
此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对老子生平的记载,就连民间杜撰的故事都不多见。对后人来说,老子就像一团雾,也像一个谜,怪不得有人曾经怀疑他的存在。
老子是真正做到了自己所强调的守弱、低调和不多言,但也因为如此,他活成了一个概念,一个神话,而不是一个有过血肉之躯和七情六欲的人——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走上修道之路的,不知道他是否遇到过什么挫折和打击,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得道,在修道之路上走过多久,有过怎样的灵魂历练,也不知道他如何克服自己所面对的那些难关……他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问号。
假如他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对他的记载如此之少,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了。但如果他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又怎么解释《道德经》和孔子对他的评价?《道德经》是如此真实,让人不能不相信世界上活过一个叫李耳的人,他有一颗烈火般的爱民之心,但也历尽沧桑、洞察真理、看透人性。
然而,一个如此关心百姓、认真思考过治世之术的人,为什么没有做过帝王师?甚至没有做过言官?还是说,他也曾在宦海沉浮,最后才退到藏书室,做一个专门管书、不问红尘之事的小官,只是史官没有记住这段历史?又或者是,他看透了因缘,知道周朝必然灭亡,不能逆天而行,所以没有付出什么努力?……
对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足印,他自己当然不在乎,他甚至有可能是故意为之的。但对于很多后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比如,我们知道历史上活过一个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他后来出家修行、证得佛果,于是人们称之为释迦牟尼或者佛陀。一些人为他写过传记,一些人为他拍过电视剧,我们从很多途径都能知道他的生平。
我们经常会想起他那些感人的行为,比如他用双脚丈量了印度大地,比如年老的他告诉阿难他背疼,比如他安然地吃下毒蘑菇……
想起佛陀的经历,我们心里充满了光明、慈爱和力量,因为我们心中的佛陀是鲜活的。我们可以传颂他,将他作为一个具体的存在来敬仰,而老子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神秘而抽象的概念。
他留下的痕迹如此之少,以至于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来怀念他——也许,这正是他想对我们说的:忘掉我吧,记住我的思想和智慧就好。
老子太伟大了,他跟佛陀和耶稣同样伟大。他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不一样,示现和选择当然也不一样。
站在作家的角度,老子的神秘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实践者,我从老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子已经留下了他最该留下的东西。此外的一切,都像梦一样,在不断地过去。
若干年之后,我不在了,认识我的人也不在了,留下的也只有我的著作。当然,还有那些关于行为的记录,还有我用过的东西,它们就像是留下路标,让后人循着这些路标找到曾经活过的我,然后用他们的方式来解读我、理解我,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人生就是这样,无论留下多少画面——或者很多,或者很少——最后留住的都只是一个模糊的灵魂。这个灵魂依托书来传递也好,依托故事和行为来传递也好,它都是抽象的,具体的仅仅是相遇所带来的某种收获。
所以,我想做的,仅仅是用我的角度、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方式,来诠释他想说的话,告诉人们该如何对他的智慧学以致用。仅此而已。
对我来说,这就是对老子最好的怀念。
——2018年2月21日定稿于沂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