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年前的隐士之风,如今的躺平青年,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我们谈到魏晋南时期,大多数会想到隐士。在那个时代无数的人选择归隐山林,至今我们还对此赞叹不已。但是究其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是一种悲哀。那个时期隐士文化之所以盛行,大概可以归纳成几点。
1.九品中正制。
曹丕推出的九品中正制本意是好的,将地方的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这样一来官员考核的标准就有了客观的标准。但是到了晋朝中期,因为“评委”为了让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选取的基本都是自己家族中人。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世家把控朝堂,出身寒门的寒门子弟,雄心壮志被浇灭。这其中苦闷又有多少不为人道的心酸呢!
2.儒家文化上走入死胡同,精神世界枯竭,迫切需要找寻新的突破口。
魏晋时期有无数放荡不羁的行为艺术。比如男人涂脂抹粉,比如文人雅士热衷谈玄论道,比如竹林七贤的狂放不羁。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伸展,所以开始找寻自我精神上的突破。
虽然这些也为后来,文化的新生奠定了基础。使得儒家文化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大量的有思想的人集体罢工,也让整个社会轮入庸人之手,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苦不堪言。
再看看新时代被“大人们”扣上帽子的“躺平青年。”和这些隐士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样的社会固化,将他们固定的死死的。一样的抱负上寻不到门路。一样的不符合各自年代的核心价值观的“奇葩”行为。可以说“躺平”青年就是魏晋时期隐士的翻版。
我们可以骂那些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懒”,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造成这一切的局面到底是什么?
高额的房价,巨大的生活成本,以及激烈的生存竞争。让大部分家庭一般的青年人,一毕业就开始在几平米的出租房里蜗居。可以说所有青年人半辈子的的情况,就是如此了。一切的青春朝气,都会丧失在金钱的统治当中。作为人的生命情感,和社会责任无处激发,请问除了选择“躺平”,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嘛?
社会之中最悲哀的人就是那些不被需要的人。从现在的舆论上来看,“躺平”青年大多数都有着类似的心里历程。从学历歧视,到婚恋歧视,再到阶级固化,一条条都让人触目惊心。在如此牢不可破制度的压榨之下,“躺平”青年,如何不躺平?
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指责他们。隐士们还有新生,“躺平”青年的道路在哪里?
社会应该有多元化的价值评判,不要把“金钱”当做唯一的神话。
我敢肯定“躺平”青年肯定不是怕吃苦。有许多人对我们口中的“平庸”生活是抱赞同态度的。而我们的社会恰恰相反,对“平庸”厌恶至极。到最后,让那些准备选择平庸的青年蒙上了强烈的羞耻感。你想想,我没本事优秀,但选择平庸还要被批判,这种心理让人多煎熬。而且周围的亲人父母,老师同学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你这一点。最后破罐子破摔,也就成了唯一选择。
最后就是那该死的唯金钱论。好像一切东西,脱离了金钱,就像是没了价值。甚至我在和一个人聊天,聊到支教的话题。对方居然说支教的人都是傻子。我实在是无法理解。
社会为什么要逼迫那么多青年人非要都去唯金钱论。理想必须要挣钱,思想要挣钱,最后连爱情都有营收。这样的人生,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在家躺着更有意思的事情。
我就想在乡下种田种一辈子,不偷不抢。到后来父母也骂,老师也骂,社会也鄙夷。什么浪费社会资源,什么辜负社会培养。难道种田没有价值嘛?
请给青年人更多的宽容,以及提供更多的道路吧。这样时代才会新生,文明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