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

秦始皇出巡刻石究竟有多少?

2020-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文人之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关于秦始皇巡游刻石的总数,有学者认为确切可靠的当有九块,计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立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首块《之罘刻石》、《琅琊刻石》;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所立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所立的《碣石刻石》;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所立的《东海上朐界刻石》和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所立的《会稽刻石》。但现有刻石内容记载的仅有七篇。这些刻石的书写者,一般认为都是秦丞相李斯。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第一篇刻石。《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但《史记》中没有记载《峄山刻石》的原文。从语言上看,刻石文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但以三句为一韵。秦始皇诸刻石中,除《琅琊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六篇均为三句一韵,这是秦文学的首创。《峄山刻石》文辞整饬简洁,读来琅琅上口。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后世碑铭,无不被其遗则。秦二世诏文刻于各处秦始皇刻石之后,文字全部相同。但在今传《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中仅存残字,《峄山刻石》所保存的全文,与《史记》中秦二世的相关记载基本吻合,因此为补全其他刻石文字提供了依据。同时,秦二世的诏文,又是研究秦代诏书制度的唯一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峄山刻石》原石已破坏。今传摹刻本的《峄山刻石》,因是出于唐宋人之手,因此在书法风格上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五代时南唐徐铉有《峄山刻石》摹本,北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根据徐铉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国子学,其后屡有翻刻。郑文宝摹刻的《峄山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原文将秦始皇刻辞和秦二世诏书连为一体,后刻有郑文宝跋文。关于书法风格,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峄山刻石》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译文【秦始皇刻辞】

始皇帝建立了国家,而在此之前,他承袭了诸侯国的王位。他征伐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震天下,这是一场正义的统一战争。将领们遵奉他的命令,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消灭了六国诸侯的残暴割据。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他被尊称为“皇帝”,明显地表示出自己是继承了先祖的法治道路。伟大的统一事业已经完成,于是秦始皇普降恩惠,亲自巡视全国各地。他登上峄山,跟随的群臣都思绪万千,感慨不已。追忆动乱不安的年代,由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因此引发了天下的战乱。攻击与争夺始终不断,人民血流遍野,这种情形从上古就开始了。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直到五帝那样贤明的君王,也都不能制止战争。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战乱不再发生,灾害被全部消灭,百姓安居乐业,利益和恩泽将传之永久。对于皇帝统一国家的伟业,群臣只能陈述一个大略,把它刻在精美的石头上,作为国家永久的纲纪。

【秦二世诏书】

皇帝(秦二世)说:“各地的金石刻都是始皇帝所刻的。现今我承袭了皇帝的称号,但各地的金石刻中并不称‘始皇帝’(只称‘皇帝’),到了将来,后人看到这些刻石会以为不是始皇帝而是后嗣所刻,那就无法显现出始皇帝的伟大功绩了。”

左丞相臣李斯、右丞相臣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冒死上奏:“臣等请求将皇帝(秦二世)的这篇诏书完整地刻在各地始皇帝的刻石后面,那么后世就会明白金石刻的归属者了。臣等冒死请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