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婚姻育儿

读一本书,我受到的几点育儿启发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老娜年方十八
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11月19日翻开,到2017年12月19日读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读完了。对了,这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形式——信件整理合集,这也是它能把教育问题解决到细枝末叶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的核心关键点就是爱,是父母对孩子也是成人对儿童的爱,强调从爱出发,一般不会出错。

一、溺爱不是爱,是伤害。

需要区别的是“溺爱”和“爱”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其延伸出来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的。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溺爱就是给的爱太多了,尤其是遇到“隔代宠”就会说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太溺爱孩子了,我们很少会去认真的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爱。

有一种说法是“勤快父母养懒孩子,懒蛋父母养勤快孩子”,这句话其实不能按字面意思来解读。家长的榜样作用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无穷大的,一个好吃懒做的家长影响出来的孩子不会多勤快,一个勤快的家长影响出来的孩子也不会多懒惰。

这句话真正道出了“爱”和“溺爱”的区别,这里的“勤快”非勤快,而是包办,“懒惰”也非懒惰,而是放手,这里的“父母”指的是带孩子的那个大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外)祖父母。

左边邻居家有一个小孩子,那个人是三十几岁结婚(在农村可能孩子都好几个了),婚后得一可爱的女儿,女儿断奶之后夫妻两人就直接去打工了,孩子留给奶奶带。孩子的奶奶,就是我邻居,是个几十年的单亲母亲,自己一个人拉扯了三个孩子,特别疼孩子(爱孩子),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包办(溺爱了)。直接结果就是她的孙女明明可以自己吃饭却非要她喂,可以自己上厕所却要她帮忙。受年龄限制,她不能帮孙女做所有的事,于是就编些吓人的故事用吓人的语气讲给孙女听,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如她所愿,还因为害怕晚上醒来总要让她陪着说话。恶性循环,不知道最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右边邻居家有两个小孩子,大的是个两岁多的女儿,小的是个刚满一岁的儿子。奶奶喜欢过自己的生活不怎么带孩子,孩子妈妈一个人带俩,不能面面俱到,大女儿很多时候只能自食其力。这倒成全了这个女孩儿,她是自由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既视感)。不到三岁的她现在可以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她都不会赖着让大人去帮忙。前阵子女孩儿的爷爷打工回家了,在截过冬的柴火,那个小女孩儿自己不声不响地去帮爷爷把散下来的木头段整理好,看得羡煞旁人。有个老奶奶说“你别搞了,手搞破了怎么办呢?”她就自己去房间里找了纸来垫着继续搞。这个小女孩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比有些成年人都要好。

二、让我震惊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封闭自己的巨大毁灭性

书中的信件是这样的:

读一本书,我受到的几点育儿启发

图片中提到的家长是个大学老师。一般来说我们听到老师这个词就会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大学老师更会让人艳羡一番,而我的大学老师们也确实都是值得尊敬的师长。可是当我看到这封信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即便是高学历人才陷入迷途时也难以拔出,还给孩子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

这是一个只肯相信自己感觉(哪怕是错觉)的妈妈(姑且称其A妈妈),造成这个事件的原因一定是多元的,她的固执不仅可能会毁掉自己的孩子,她还在摧毁一个幼小的生命,这本书成书已久,不知那个孩子现在如何了。

这里又要回到本书一直强调的“从爱出发”,如果这个A妈妈以爱孩子为出发点,她的做法可能要柔和得多,别人的建议即使当时不听可能也会稍微思考一番。

记得高中生物书上有张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个小孩子)的照片,我当时觉得那个孩子肯定不是真人,没想到我们生物老师在一节生物课上告诉我们,那个孩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这个消息把我惊的半天说不出话,一方面是觉得那是个真人很不可思议,一方面是觉得那个孩子好牛逼。并没有想着他母亲(称其为W妈妈)多伟大。现在读了教育类的书籍,又有书中A妈妈做对比,感慨于W妈妈的伟大,更感慨于她对孩子的爱和包容。试想若是按照A妈妈的做法,W妈妈很可能无法将一个先天障碍的孩子养大成人,更不用说培养其读书识字读大学了。

三、给我启发的是信件这种形式。

在读一封封读者的来信时,我甚至能感受到家长的痛苦,也能感受到孩子所承受的痛苦。

这或许给我们一个新的解题思路,关于育儿问题的。

多数情况下我们难以对处在情绪中的自己做出正确的回应,也难以说服陷入某种情绪中的自己,比如愤怒,比如生气……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这本书的形式——信件。

多数家长在生气打完小孩之后会后悔然后跑去给小孩道歉,好像道完歉轻松了不少,殊不知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形还会作出相同的举动,这样反反复复还会让小孩子不知所措。那不妨尝试在事后平和心态,将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尽量不添油加醋,尽量平铺直叙,写完之后就收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分别从孩子和自己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自己做的合适吗?如果自己是孩子会满意家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吗?如果自己是孩子会希望家长以怎样的方式来解决?

这种方式是我在读书过程中回想到孩提时代的事情时想到的,在自我疗愈方面很管用,期待它在育儿方面也能有帮助。

读一本书,我受到的几点育儿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