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之家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2020-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冉心教育

今天我开始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书中提到:  记忆、象征、模式。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这三条最为关键。

我们这帮文学教授饱受记忆之累。每次拿起一本新书,大脑仿佛飞速翻动资料夹,寻找类似,进行类推——我在哪儿见过这张脸?我不是知道这一主题吗?我想不这样做都不行,尽管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想施展这种本领。比如,我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苍白骑士》(1985),刚看了半个小时,就想,哦,跟《原野奇侠》(1953)差不多。从那一刻起,我在每个画面上都会看到艾伦·拉德[插图]的脸。对享受电影这种通俗娱乐来说,这种记忆实在有些多余。

那种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经过文学和批评课磨砺的头脑会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凡事除本身的意思,同时还代表别的什么东西。

象征是教授们在阅读和思考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似乎一切皆有象征意义,除非可以证明没有。我们会问:这是不是隐喻?那是不是类比?这东西在那里意味着什么?

教授读书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辨认模式。模式在文学中比比皆是,如果你在阅读时就能够退后一步,与作品拉开距离,寻找那些模式,你的阅读经历定会收获更多。

(一)追寻模式。

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

国文学早期追寻文学的两部经典力作,《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14世纪末)和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1596)。

人物动身上路,我们就该注意了,你懂的,看会不会发生点什么事。

一旦你搞定追寻小说,别的就都好办了。

人物动身上路,我们就该注意了,你懂的,看会不会发生点什么事。

一旦你搞定追寻小说,别的就都好办了。

(二)圣餐礼模式。

生活中的吃饭也是如此,当然文学中的进餐也如此。有时候一顿饭就是一顿饭,与人进餐只是与人进餐。但更常见的情况是,进餐并非只是进餐。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乔伊斯浓墨重彩地描绘餐桌和一盘盘美味佳肴,将我们诱入故事氛围之中。

读者在享用了乔伊斯摆下的这场盛宴之后,我们已经准备好接受这场圣餐礼,不是分享死亡,而是分享死亡到来之前的生活。

(三)吸血鬼故事模式。

记住这一格言:鬼魂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只是讲鬼魂和吸血鬼。它们另有其深意。

在维多利亚时代,不能直接写的东西太多,主要是性欲和情色,于是作家们只好借用其他办法,给那些禁忌话题改头换面。

今天作家们却仍然在利用鬼魂、吸血鬼、狼人以及各种千奇百怪的吓人东西,来象征我们平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作者认为只要人类还自私自利,剥削同类,吸血鬼就会一直与我们同在。

读这本书使我懂了,懂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跟以前所读的作品挂起钩来,然后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再看看有哪些模式可以辨认出。如果要想学写文学作品,就要学会分析别的作家的作品,向他们学习,也可以先模仿再超越。

这只是《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的一小部分,明天继续读。如果有新的收获再继续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