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岁月他山之玉育人教书

《人类被赋予了一份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阅

2025-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满爱教育

【学海泛舟】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贵族家庭。他的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中篇小说《哥萨克》、《伊凡·伊里奇之死》,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等。其作品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作品博大精深。不只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能精微地刻画精神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抑制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他还善于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

为此,他被列宁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因为他没有将人物妖魔化或神圣化,而是真实地尊重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他相信,“精神的成长”是人类的一项工作。

正是这样一种人道主义育人思想,使得托尔斯泰总是无情地批判旧教育。他认为,旧教育培养的是淹没了精神意识的儿童。康斯坦丁诺夫的《教育史》记载了托尔斯泰眼里的旧式学校:“当我走进学校,看到一大群瘦弱、肮脏、穿着破烂的儿童们闪烁着双眼,常常带着天使般的表情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那种看到人溺水时的惊惧之感……,被淹没的是一些比什么都宝贵的东西,这正是在儿童身上明显表露的那种精神意识。”

在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托尔斯泰科学地设计了雅斯纳雅·波良纳学校的课程和时间安排。学生上课时没有严格指定的座位,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位置坐。上课的形式多采用自由对话式,学生在对话中学习读写算,学习问答法,掌握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知识。托尔斯泰规定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学生不必担心因某种行为表现或进步缓慢而受到惩罚。托尔斯泰要求教师不能把从教作为谋生的手段,不得任意向学生发号施令,因为学生自己会逐步认识到服从命令的必要性。托尔斯泰经常说,学生都是人,虽然他们很小,可他们作为人的需要是和成人一样的,他们的思想方法也是和成人一样的。 

【智慧心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毋庸置疑,一个孩子只有在获得了精神关怀之后,才能投入求知学习中。而所谓的“后进生”,往往只是那些精神需求被忽略的孩子。精神关怀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如何才能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呢? 

蒋子龙先生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托尔斯泰做父亲的时候,为了方便全家人阅读,构思出一种“连桌灯”,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

不过,当代学生大多数是在较为优裕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有助于精神成长的阅读已经渐渐淡出孩子的教育范围内。这种疏于孩子精神成长的家庭教育以及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的学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不良个性,从小骄奢安逸,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思想严重,不能吃苦,缺乏责任感等等。其中,独立精神的缺失是青少年学生的百病之源,而忽略独立精神的培养又是源头之源。

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养成了独立精神,具有了独立人格,才能称之为“精神成长”。鲁迅有言:“人立而后凡事举。”也就是将独立精神看作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美国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出发点都是对独立精神的培养,名校学子的创造力来自他们的独立精神。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动手,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日本也将独立精神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把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联系起来。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要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

因此,现代教育的真正矛头就在于抓住学生精神成长之根本,唤醒自主意识,培养独立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