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的宗教》

2018-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假行僧0201

我在写东西的事后有时候会冒出一些自认为不得了的想法而欣喜若狂,有时在写作中,有时在写完后。这种想法一旦出现,就有把这本书读通了的感觉。上一篇写《断舍离》的事后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感悟,第二天早上散步时,却有所得,所以再补记录两句。

所谓《断舍离》,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少即是多”的状态,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首先把主语始终定位于“我”。其次找出做这件事的本来意义,比如房间的用途是用来居住或者放松。然后思考自己的现状。基于观察自己,不断地反省,“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自我的生活就鲜明了起来。说起来道理是差不多的,这和《高绩效教练》中说的观察与责任感的意思差不多。虽然直接做到这步很难,而断舍离正是通过收拾房间这种小事一步一步养成这种思维模式。

看完《断舍离》又翻阅了《人的宗教》,这本书简述了存在于世界的七大宗教,与中国相关的有三种(佛儒道),与上帝相关的有三种(伊斯兰基督犹太),与印度相关的有二种(佛印度)。佛教起于印度而存于中国,所以既与中国相关,又与印度相关。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翻译的实在太烂了,我勉强读完伊斯兰教,之后犹太与基督教的部分,我差不多是跳着翻过的。而且就宗教这种东西,不能指望一本390页的书可以把七大宗教深入讲完,就算宗教简史也讲不完。本身没啥值得多研究的,否则佛教三千经典摆在什么位置。用作者的话来说,他无意专注于教义教史,虽然宗教也有很多黑暗的一面,不过他只想展现相对于一般男女认知的普通面目,也就是作为一个外国学者的科普之作。我就随便记录一下自己印象比较深的那些东西吧。

我读的最认真的是印度教部分,因为它是书中第一个宗教。后面因为渣翻译就越读越快了。印度教把世人的追求分为两条路:一条是欲望之路,代表着享乐与成功;一条是绝弃之路,代表着救赎。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向绝弃之路,有的人一辈子在欲望之海沉浮,他自我也感觉很不错。而当他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救赎时,就会走向绝弃之路。玩王者荣耀的人有他的快乐,读书的我有我的快乐,大家的快乐都很美妙。

而走向绝弃之路,意为着人们明白了自己的局限。第一是痛苦,分为身体与心灵。第二是生命的厌倦。第三是物质。感受到了这些生命的局限之后,人们就可以通过很好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而印度教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印度教设置了四种道路(瑜伽)来指引不同类型的信徒来见到神。

        首先是知的瑜伽——反省型,这种适用于智者。分为辨识阶段,也就是不断的研习经文。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地思考。最后通过第三者的角度来思考自身的处境。第二种是爱的瑜伽——情绪型,强调神的外在性。神在万物中无所不在,印度本身拥有全世界最多细分的神。然后你不停的祷告,见到什么做什么都祷告。通过不断地呢喃感受神。第三种是业的瑜伽——行动型,为了神而工作。要强调的是,你不是为了自己而工作。以达到工作时的那种忘我境界来感受神。最后一种是修的瑜伽——经验型,一般适用于专职僧侣。通过持戒修行冥想来取得神秘经验来感受神。这四种都可以帮你感受神,不过我怀疑印度这么细分倒是是和人的资质有关还是和种姓有关。

        印度教对神的定义是:神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要实现我们所有愿望,神仅仅是我们的父母而已。而且一切都是神的折射。

        佛教、儒教和道教我想一起说。毕竟作者不知道从哪里看来得,说中国人头戴儒家帽,身穿道家袍,脚踩佛家鞋。我想,这不是济公吗?在过去的历史中,这三种教相互影响。

        就佛教来说,分成了大乘(菩萨乘)、小乘(罗汉乘)、禅宗与金刚乘。大乘讲究渡人,是后世者加工而来,现在磕头烧香念佛的都是大乘。其实大乘和印度教差不多。印度之所以没有佛教就是因为佛教的大乘已经和印度教完全融合,不分彼此了。小乘又称原始佛教,立意为回归佛祖本意。讲究渡己,我个人就是比较认同小乘思想。改变一个人何其困难,何况烧烧香磕磕头念念经就可以成佛吗?禅宗我也喜欢,禅宗是佛教入住中国后受道教的同化而来。讲究以心传心,立足于心灵的状态而非文字语言理论。金刚乘则是佛教与西藏农奴社会的结合产物吗,强调性交与神秘体验。

而儒教来说,可以算是东方教派中唯一不需要神秘体验(打坐冥想)的教派了,反而立足于社会学。伦理制度是相当伟大的理论,而“仁”“礼”“君子”“德”“文”是其中精要。作者称儒教是世上最早的民主。因为其他国家的官员都是继承制度,而只有中国古代的官员是科举取士,不论出身。让最有学问的人当官治理国家,而且皇帝也要读圣贤书的。西方人当时把孔教当成柏拉图的理想国。哲人治国,皇帝是哲人王。不过儒教已经灭绝了,我国近代有文化断层。不管是和尚还是道士都可以在中国看到,而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一个儒生。

作者对道教的归纳很有意思。道教的修行在他眼里分为哲学的道家(老庄经典),养生的道家(通过“吃”“性交”“打坐冥想”)与宗教的道家(通过红白事与变魔术)。三者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一个道士既要读经,也要炼丹双修冥想,又要办红白事讨生活。外国人似乎很喜欢老子这本书,是中国经典在国外销量榜前三。阴阳理论也很受欢迎。

最后是三种起源于亚伯拉罕教,也就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三个教派是同源的,其实拜的是一个上帝,只是上帝的使者各不相同而已。我感觉最初有一个上帝的传说,然后各种狂想者觉得自己是先知。这种先知在我国古代是要被灌狗血或者大便来驱邪的。统治者们也会觉得这些人可笑,还会进行打压。比如耶稣被顶上十字架,默罕默德被驱逐,犹太人大逃亡。不过很多时候轻微的狂想者反而能引起大家追随。比如王阳明康有为打坐到一定境界后都会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圣人,其实就是打坐引起的神秘体验而已。现在可以通过一些迷幻药达到这种状态。而且有的迷幻蘑菇可以保持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效果。典型的疯子是洪秀全,精神不正常之后反而成了太平天国的领袖。古代人们看他神神叨叨还真以为天神下凡呢。

三种教派在适应不同的民族和地理之后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犹太教由于犹太人经常被迫害和流亡,所以更注重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意义》和《狱中书简》之类都是犹太人写的。二战时共产党人也被屠杀,但是却没人能写出这种书。《可兰经》也相当于默罕默德语录,历史上凡是语录的书都比较牛逼。但其实就是沙漠生存指南而已。伊斯兰教的原文名字其实是“和平”, 不过中东却战乱不断。所以教派是为社会环境服务,与本意没多大关联。之后也分裂成了什叶派、逊尼派和苏菲教派,只不过各方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基督教也分裂成了天主教,正东教和新教。这三种教派完全符合当时分裂时的社会环境,毕竟基督教的覆盖范围太广了。在不同的地点催生不同的教派。

关于宗教的意义,我想用基督教《圣经》的“福音”来结个尾。所谓福音,就是因为之前的社会实在太原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赤裸裸的血腥竞争。而类似福音的经典,虽然名义是宗教,但是本质上用道德的方法调和人与人的摩擦。当时的社会法律并不先进,所以最基础的道德成了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无论哪个宗教的教义,三点是不变的:谦逊(也就是平等),仁爱,诚实。这三点,是人类社群相处的基本。

PS:我买到了几本很有意思的书。《吴克利讲询问》《刑讯心理学》《刑讯语言学》。公安讲刑讯的书要工作证才能买,这三本是检察官写的,唯一可以买到的刑讯实物书。正在阅读,实在太有意思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