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华与华书房之中庸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1513人  华杉2009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圣学不传,误解甚多,中庸之道算是误解最大的之一,有人“谦虚地”说:“我这个人就是中庸。”有人说:“拒绝中庸,追求完美。”误解在哪儿呢,就是把中,误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误解成了平庸。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

我讲中庸,喜欢用美人来讲,方便大家理解记忆。《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还有《金瓶梅》里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这不是“中等身材”,这是魔鬼身材,是“中庸身材”,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到极致,是精一不二的身材。

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在犯错,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

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

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盐,都有一个最精确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你不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就注点意,不要暴饮暴食。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朱熹说,子思担心大道之不传,所以作《中庸》,继往圣,开来学。这中庸的道统从哪儿来呢?孔子说他的道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的道统,也是从尧舜处来。

《尚书》讲“精一”,是舜给禹的训导《大禹谟》里面的,谟,就是方略,是舜训导禹的治国方略。原文是十六字方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在编辑《中庸章句》时写的序言时,开篇就引用了这句话,“允执厥中”就是执守中庸之道,所以朱熹把这句话拿来做《中庸章句》的序言,这四个字,是尧给舜的政治嘱咐。舜在传位给禹的时候呢,又在前面加了十二个字。朱熹说,尧这四个字已经说尽了,舜再加十二个字,不过也是再解释这四个字,说中庸之道而已。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总是有欲望,所以不能居于中道,总是有偏颇。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总是觉得别人的人心坏掉了,而学习儒家思想,就懂得关键是要注意自己人心之危,管住自己,因为私欲一起,有了私心,你就跑偏了。至于别人,别人你管不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想管全世界,基本原理也是靠管自己。

道心惟微,道心,是天道,天道是非常微妙的,你不好把握。你把握不了自己那危险的心,更把握不了天道。天道之心是什么心呢?《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心就是天性,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良知,是天命于人的本心,还没有被人欲所掺杂,这是很微妙,也可以说很微弱。欲念一来,道心就变成了人心,就有危险了。

怎么办呢?惟精惟一,要精纯,精确的把握,100%纯正不二,不偏离道心,允执厥中,允:诚意正心。执:执守。厥:其。中:中正。执守中道。这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朱熹说,《中庸》是孔门传授之心法,子思担心它失传,就写成此书,传给孟子。此书开篇讲一个道理,中间展开以应万事万物,结尾又合为一理,真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六合,是上下加上东西南北,就是宇宙,就是“四海八荒”吧!这就是传说中的“宇宙的真理”。

朱熹说,《中庸》其味无穷,都是实学。善于学习的人,要反复熟玩探索,必有所得,而终身受用无穷。

接下来,咱们开始学习中庸,看看您能学到什么,受用终身。

#华与华书房#《中庸》【1】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