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七章 多与富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七章 多与富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用辩证法来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原理。得民心是得民众的前提,得天下得有军队与后勤支持,而获得民众的支持是胜利之本,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历史告诉我们,民众只支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一方,好日子的基本定义只是有地种有饭吃有房住,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行。朝代的更替,大多是因为民众生活不下去,揭竿起事,目的是为了活下去。韩非子用“百姓生活的好坏”作为治国好坏与君主贤庸的标准,让我们明白社会制度并不是百姓生活好与坏的硬性条件和前提,只是一种制度与形式的保障而已。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封建君主制国家、君主立宪制国家、原始部落制国家等不同制度的国家同时存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百姓生活的好坏”远比“主义”要重要的多,“主义”只是社会形式与管理方式不同罢了。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为人民服务”的高明与伟大。
韩非子列出了当时最能影响百姓生活更大的问题--徭役,徭役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长城就是数十万百姓被强征徭役修建的。在韩非子看来当时百姓的苦来自徭役多,这就为权臣势力的兴起创造了机会和民众基础。我们说过朴素的人性决定了谁在苦难中拯救百姓,百姓就跟着谁。君主用权过重徭役多百姓苦,权臣诸侯自然会“利用”百姓的苦,接济百姓树立私名,与君相争。分封制的社会制度,让权臣诸侯有一定的实力来接济百姓,形成地方割据之势,所以韩非子提出“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的结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足以说明韩非子的先贤之言。
凡事都会经过有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随之伴有利益的倾斜与集中。我们说过,权力不是空洞的,它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上。对于徭役之事的发展,韩非子继续论述道“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意思是臣下势力发展起来,免除谣役和赋税的人就增多;免除徭役和赋税的人增多了,权贵就富有起来。权臣诸侯接济徭役苦重的百姓,使其获得生活的资料与希望,摆脱徭役的百姓就会越来越多,他们就会大量流入其属地,这样权臣诸侯就获得发展生产力的二大要素一是土地,二是人力,这样其势力会越来越壮大,最终形成与君竞争之势。
对于这种事情,韩非子从国家利益角度给出了结论“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意思是君主坑害百姓而使权贵富有,就给臣下扩张势力提供了条件,这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所有的中国文化与智慧都藏在“太极”图中,如果将事物所有的正反两面都考虑进去,“太极”不是一个平面圆,而是一个球体,各种无素、因素、力量都在一个球内此消彼长。就徭役之事来说,君主把权力用的过大强加在百姓身上徭役过重,失去的百姓就越多,权势会越小,权臣诸侯接济百姓的越多,百姓身上苦难就越轻,获得的百姓就越多,权势会越大,结果就是对国家与君主的长远利益不好,后果大家都知道。道理就是这么简道,只是谁明白的多一些,实践的多一些而已。
【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
就整个行业而言,其实也是一个封闭的太极球体,行业里的各类人才就是老板们争夺的对象。实事证明,在行业里活下来并活得好的企业,绝对是拥有人才最多的企业。老板,权力是把双刃剑,赏与罚利刃两立,用的好与坏就看人才的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