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品性
王小波在看完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写下这篇文章,对中国农村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分析。大体结论是这样的:不同于外国人的人本观念,中国人不贪图过的快乐,过得幸福,人活着,只是满足于“活着”本身。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人们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知劳苦,不贪图安逸的思想状况。
文章引用了作者本身下乡插队所经历的事,人把驴吃掉了,人便要取代驴,进行各种劳苦的工作,推磨也好,拉粪也罢,牲畜做的事,如今全是人在做。而人又碍于面子,致力强于牲畜,就做出各种行为,来说明自己比牲畜强很多。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本身对此没有太多反驳的地方,或者说我觉得他分析的是有那么些道理,即使我并不认为人吃苦耐劳是件坏事。我想说的其实也很简单,并不是对这篇文章的反驳,而是补充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作者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人之所以取代动物,只是对困苦物质生活的采取了消极接受的态度这点,我本身从人性出发,并不想承认,虽然有时候中国人的确有这种缺点,过于消极,但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崛起,不可能是靠这种消极接受的心态,这说明中国人还是有热情额。说中国人遇到困难不用脑子解决,而是选择用肩担,在我看来,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罢了,中国人在发明创造方面,甚至远超过外国人,中国人并不是只懂得用体力换取报酬的野蛮人,中国人只是更喜欢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即使劳累一些。也正是这种思想,养成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品德,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值得赞扬的事,尤其是在战争中,那种如同“老实人”一样,在别人眼中看做傻的不断努力的行为,成功挽回了局势。而对于简单解决问题的处事态度,也养成了中国人热爱和平,只涂安逸,远离战争的品质,这在与各国交往中起到的很重要的作用。这么看来,中国人就是这种老好人,是正义人士,这无疑来自美好的品德,而这种品德,比起外国形式上的富有,更有价值。
其实说白了,中国人就是“农民”,就是“老实人”,即便发展缓慢,即便只涂“活着”,不求幸福,但中国人正是凭着这种德,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长存于历史的洪流中,坚定且憨厚地生存着。
文/司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