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僧仲殊《京口怀古》诗词赏析
枯木
《京口怀古》其二
【宋】仲殊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僧仲殊,俗名张挥,字师利,法号仲殊,又称僧挥,北宋安州(今湖北安陆)人。生卒年不详,曾举进士,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记载,仲殊为人放荡不羁,其妻与人有私,惧为所觉,便投毒羹内,仲殊几死,啖蜜而解。医言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遂弃家为浮屠。崇宁年间,仲殊在寺庙自缢而死。
仲殊作品
仲殊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其诗多涉及怀古、咏物,词风奇丽清婉,苏轼曾与之交往,《东坡志林》卷二记载:“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词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称赞:“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范成大《吴郡志》称:“其长短句间有奇作,非世俗诗僧比也。”。有诗集《宝月集》失传。
仲殊擅长词,尤其是小令最佳,“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也。”,代表作有《诉衷情·宝月山作》、《诉衷情·寒食》、《南柯子·忆旧》、《夏云峰·伤春》、《柳梢青·吴中》等。仲殊的诗作颇有唐风,代表作有《京口怀古》、《润州》等诗。这首《京口怀古》就是其诗作代表,雄放洒脱,凝练隽永,淡泊空明,不弱唐人。
“京口”是江苏镇江的古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属于朱方邑,后朱方改谷阳;秦始皇时巡会稽,途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故改命丹徒县;汉代属于吴王刘濞封地,称吴国,东汉称吴郡,南北朝时京口置南徐州,故又有“南徐”之称;三国时孙权在京岘山东筑城,其城凭山临江,故习称京口;隋代开皇十五年置润州;唐代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润州,治京口;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得名始于此。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一昨”指“以前”。“丹阳”指江苏镇江,唐代京口为丹阳郡。诗人登临京口,追思以前京口为战略要地,王气非凡,孙权在此建立霸业,刘裕北伐气吞胡虏,如今已经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开篇直抒,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的豪华奢侈,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变成荒丘,成为尘埃。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当地的衣冠服饰已经不再是追寻唐朝的式样,然而父老乡亲们,依然可以津津乐道东晋时期的典故事迹。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万岁楼”和“千秋桥”都是京口的古建筑,东晋平北将军刺史王恭镇守京口,在山上建了一座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此楼很出名,引来无数骚人墨客,成为感怀时事、去国还乡的极佳去处。大意是:万岁楼边谁在伴月吟唱,千秋桥上有人自在的吹箫。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世间兴衰,物是人非,然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静静注视着人间的兴衰变迁。
诗人登临京口,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忆昔过往,孙吴开国建都,安邦定国,王恭建楼修桥,兵强将勇,鼎盛繁华,一派奢华;如今却繁华不再,英雄作古,一切豪华奢侈都化为尘埃,唯余残垣断壁,父老乡亲们提起往事,记忆犹新,然而服饰连相近的唐代都不一样,桥上楼边有人吟唱吹箫,似乎在诉说着无奈,世间的沧桑变幻,令人惆怅,而唯只有青山绿树和潮水,不管人间兴衰,日复一日,相伴与共。
《京口怀古》叙述了历史变迁,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慨,豪放而含蓄,雄浑而深沉,空明洒脱,凝练隽永,意蕴深远,回味无穷,古今对比,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颇有唐诗遗风,堪称怀古佳作。
2019/1/18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