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比认知升级更重要的是提防陷入到认知谬误当中
吴伯凡《不要听成功学故事》
套用钱钟书的一句话,“见别人对自己倾倒不已,你会不自觉地对自己倾倒不已。”
……
我特别反对给年轻人讲成功故事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故事里头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到归因偏差里。因为他的结果是一个,就是成功了,但是选择原因的时候,尤其是由成功者自己来总结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最体面的、最能证明自己正确和英明的,最能够将自己推上神坛的某一个原因拿出来。如果你按照他给你讲的这个故事的逻辑去追求成功的话,那一定会把你带到坑里去的。
我们听说过有一个故事,某企业家讲他当年创业的时候去要两个车皮,不用说那个时候,今天也是一个稀缺的资源。他拿着两瓶酒去求人来办这件事情,后来我们在他的自述里头看到,说他很正能量、很阳光,那个领导一看他这小伙子有志气,这么年轻就要创业,胸有大志,年轻人创业应该鼓励,所以就没有要他那两瓶酒,就给了他两个车皮,这是我们听到的这样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他没有告诉你,真实的故事是,他的爸爸是谁,他的岳父是谁,他没有告诉你,但是他的爸爸和岳父可能在里头是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假如我们看了他的自述就去创业,也拎着两瓶酒,非常侥幸地相信这两瓶酒待会儿还可以拿回来跟大家一块喝的,因为那个人很可能看到了我的正能量,他就不会要这两瓶酒,那你就错了。很多的成功故事都是一个陷入到严重的归因偏差的成功故事,所以最好不要听。
……
比认知升级更重要的是提防你陷入到种种的认知谬误当中,要不然你自己认为你是在升级,其实你已经陷入到一个不自知的认知陷阱里。
李笑来说:“投资的刚需是避险”,吴军也有类似看法。这与伯凡老师关于认知升级要极力避免认知谬误的论述是一样的道理。
薛兆丰《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政府拍卖土地不会推高房价
政府高价卖地会不会推高房价?政府之所以可以高价卖地,不是因为政府想高价卖地,它就能把土地以高价卖出去。政府卖的地之所以高价,是因为最终需求者对这个土地有需求,这个土地的价格才会涨上去。
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房屋的需求导致房价更贵,而更贵的房价导致土地价格更贵。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反过来的。
你想想看,只要最终的房屋数量不发生变化,哪怕政府免费把土地给出去,最终的房价会不会有变化?
比方说,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套房子,那么这套房子归谁所有呢?有一百个人在排队,第一个人出100万,第二人出99万……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套房的话,这套房就归愿意出价100万的人所有。所以,政府无论是免费把土地给出去,还是高价拍卖土地,它对最终的房价都不会造成影响。
那么,政府免费派地和拍卖土地,会产生什么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政府的收入是明钱还是暗钱。
如果政府拿土地去拍卖,那么政府收到的土地使用金,就是明钱,这笔钱能够进入国库;如果政府把土地免费分派给开发商的话,第一个拿到免费土地的开发商,赚了免费的礼物,后面的开发商会跟着上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黑箱作业的办法,去获得政府免费派出的土地。
最后的结果,是政府本来明着能够收到的土地出让金,只能在官员和地产商之间暗中分配。这是唯一区别。
网上经常有帖子大骂政府高价拍卖土地导致天价房,学完本课才明白这就是吴伯凡老师所说的认知谬误。
万维钢《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现在有个新研究,证实了我长期以来一直有的一个想法 —— 也许学校对学习没有直接的作用。
……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学校对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学习的作用大多了。至于说“学习”这个动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儿。
从人生哲学角度,我们的确不应该对任何“正规机构”抱太大的希望。正规机构处理的是“平均人”,他们最在意的是统计数字,而不是你这个个人。人如果不能自立,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外部机构,岂不是有点危险吗?
读者评论:
学校教育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那是对资质偏上、家庭环境和阶层都较好的学生而言,真正较低层或者天生资质偏下的学生,学校教育其实是比较关键的,这也能部分解释差生对学校的感情,如果没有学校的学习,他们可能知道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那么正规机构处理的是“平均人”就好理解了,他们无暇顾及最好的和最差的,尽量把中位数或者平均值提高一点才是他们的“绩效考核”目标。
为什么医疗机构喜欢用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来治疗病人。这也是一种“平均人”思路,指南无论法律、医疗效果还是制度程序上都是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和确保安全的治疗手段,但每个病人情况到底如何,是否和有否能力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治疗,这就是梅奥、霍普金斯、协和、华西和其它医院的差别,也是一个专家和普通医生的差别。
与我的经验看法一致,学习只能靠自己,旁人的辅导多数是念经,往往他那里说的天花乱坠,我这里却是一团浆糊。尤其是逻辑推理比较复杂的知识,最好的学习办法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慢慢琢磨。
而且有个现象,似乎网上的教学视频课件比真人授课的效果还要好,因为学生看这种视频课件没有心理压力,没听懂倒回去多看几遍就是了,直到琢磨透为止。老师真人授课就不一样了,学生脑子反应慢一点一个环节没听懂,后面的时间基本就打酱油了,因为多数学生没有勇气要求老师重讲一遍,老师也不可能因为一个学生没听懂就反复讲,耽误其他学生的时间。
罗辑思维《纪律的副产品》
真正带来效率和战斗力的,其实不是纪律,而是纪律的一个副产品,叫互相信任,或者说是对合作伙伴行为的确定性的预期。
想透了这一层,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创意型企业的管理。
在这种组织中,整齐划一的行动不再能带来效率,但是团队彼此间的信任,仍然是效率和创造力的源泉,那就是要把管理的着眼点放到怎么形成团队之间的信任上。
就像我们公司,在现在这个规模上,仍然坚持没有统一的上下班时间,没有KPI考核,没有明文的管理规定。但是为什么我们公司的战斗力好像还不错呢?就是因为我们绕过了纪律,直接经营同事之间的信任。
……
总而言之,创意型组织的管理,在我看来只有两件事最重要。
第一,找准业务方向,大家都明确之后,分头用各自的能耐向那个方向前进;
第二,利用一切机会形成同事之间尽可能多的信任。
这样一来,即使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公司是一团乱,但是实际上的战斗力并不会差。
同事之间的信任还有个直接的效益:可以减少管理成本。
吴军《第160封信丨哈佛和斯坦福商学院传授的精髓》
当然,在哈佛商学院读书不是上完课,参加一下课堂讨论就完事了,关键在于要和大家一起玩。哈佛商学院有好多各种和玩相关的活动,从暑假到非洲、俄罗斯的旅游,到平时的高尔夫球赛、帆船训练或者酒会等等。
每一个里面的学生,多少都得有点特长,否则无法和大家玩到一起去,非常尴尬。我这位朋友读完了书回来讲,以后最好从小培养孩子的特长,否则挤不进那个圈子。如果在哈佛商学院不会玩,恐怕三分之二的学费是白交了。
……
哈佛商学院教给大家的第二个精髓思想就是“用别人的钱挣钱”,我开玩笑讲就是“骗钱”。我和那位朋友聊了很多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我发现无论是哪门课,它都贯彻“用别人的钱挣钱”这个宗旨。老师们总是讲,你自己的钱是留给你安身立命的,你如果想做事情,那么就让别人来掏钱。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会销售,会把你的产品、你的想法,卖给别人,让别人乐意掏钱。
……
为什么从陌生人那里拿钱,要比从老爸那里拿钱重要呢?原因很简单,从老爸那里拿钱是在占亲情的便宜,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占这种便宜以后,不仅他的谋生,奋斗本领要差很多,而且见识也很难超出上一代人。
很多丈夫为了自己创业,让妻子省吃俭用,化妆品、衣服都舍不得买,孩子暑期也不能出去玩,这种人最好不要创业。今天不是一个缺钱的时代,如果不能让别人投资,要么是项目不好,要么是不会销售。此外,还有一个男生花女朋友的钱创业,更是要不得,建议女孩子离这样的人远点。女孩子嫁人,最好嫁一个会玩,能骗来钱的男生。
……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在教你“学坏”,因为在教你“骗钱”。其实“骗钱”这个词只是我的一种幽默,目的是帮助你记牢这个原则。如果说得更好听点,你可以把它称为获取资源的能力。我在之前提到薛宝钗的智慧时用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用别人的钱挣钱”其实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如果你看看埃隆·马斯克、雷军或者优步(Uber)的创始人卡兰尼克是怎么做事情的,都是严格遵循“骗钱”二字。当然,你可能还会问,为什么我要找这样一个让人有点不舒服的词,为什么不找一个更合适的词呢?因为人必须有点幽默感,不能讲什么事都是直来直往,这样听众提不起兴趣。幽默感是我今天想说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员工效率:调整工位可快速提高》
作者发现,最佳的方法是让效率型员工和质量型员工坐在一起。这样一来,质量型员工会努力赶上效率型员工的速度,而效率型员工又会努力达到质量型员工的质量,而且,他们自己本来就擅长的那方面,也就是指效率或者质量,都不太容易受到对方的影响。数据显示,当效率型员工和质量型员工坐邻座时,他们的工作速度提升了13%,完成任务的数量也提升了17%。但是,如果把两位效率型员工安排在一起,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样,让两位质量型员工坐在一起,也不能提升他们的工作质量。而平均型员工在效率和质量上的表现都比较平均,所以在这两方面也很少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
但是我们知道,除了这三种员工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员工,就是劣迹员工——因为行为不当而被开除的员工。研究就发现,如果劣迹员工互相靠得很近,其中之一被开除的几率会增加27%。而且,任何类型的员工都会受到恶劣行为的影响。所以,公司应密切关注员工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感受。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溢出效应呢?研究发现,所有溢出效应都是立即产生影响,但是要过两个月之后才能消失。这就意味着,员工受到正面影响,并不是因为有意识地向优秀员工学习,而主要是由于感到鼓舞或压力,因为学习需要时间。但真正原因是哪一个,作者目前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