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妈妈心理今日看点

怕孩子万一……却错过了一万

2016-09-28  本文已影响203人  黑远智is白菜帮子

父母对孩子的焦虑程度,跟孩子的年龄是成反比的。——我不知道谁说的

自从我开始与父母分享心理教育知识,自从我成为了父亲,我愈发觉得这句话太对了!

我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各种焦虑和担心,尤其是碰到周遭的朋友打趣:“你学心理的,孩子还有什么可以难倒你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也只能苦笑,有时候就是因为知道多了,所以才会更加的纠结。

今天的纠结,要从我跟我爱人的一个争论说起(顺便一提,我俩都是心理学专业):

孩子会爬了、会站了,也开始有了走起来的迹象。于是孩子的妈妈买了十几盒的海绵贴,要把所有边角都贴上。这个我俩是一致的,但是她提出要把床头一面全贴上时,我表示反对,理由是不是棱角的地方,偶尔磕一下磕不坏,同时也能让孩子有一些“周围有些危险”的意识。而孩子妈妈的理由是,孩子通常都是会在床上坐着突然往后靠,经常是磕到脑袋,如果真磕坏了,到时候都晚了……

事情是这样,结果如何也无所谓。但这一个插曲正能反应出每个父母对待孩子时各种担心的矛盾。孩子的身体好像是既脆弱又坚强的结合体。很多“过来人”常会说孩子没那么娇气,太娇气不好。可是哪些正在带孩子的宝爹宝妈们,却又每时每刻都在怕着哪怕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自己头上……

这样的情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但我思考的问题是:的确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害怕万一,却让孩子失去了一万……


#怕受伤却失去了感知觉的发展

如果让您评价“学校因为怕学生出意外而取消春秋游”,您会如何评价?此事曾经成为讨论的焦点,而讨论的结果也是否定居多。但是我们自己带孩子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选择呢?

情景一:公园施工,一堆沙土堆在那里,周围为了一群小孩子爬上爬下。这时候,一对儿父母带着孩子遛弯路过了这里,孩子刚做出要冲过去的姿势时,本来在妈妈手里的那个小胳膊被握的更紧了。“那个太脏了,咱不能去!”妈妈说着就带着孩子走开了,留下的是孩子不舍的眼神……

情景二:一对老人带着小孙子出来玩,刚走路的孩子生性是爱跑的,但老人死死的护着孩子不让他走远(老人也不容易,追不上孩子,要是再出点事,真没法交代)。孩子到底还是挣脱开了,跑了几步摔了。老人借此又教育了一番,孩子抽泣着拉着老人的手,乖乖的回家了。

两个情景都是我见过的,并不代表那样做就错了,只是想用它来表达一些现状。

感觉统合这个词近一段时间逐渐流行起来,他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感统出现问题的孩子常常会有左右不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敏感(触觉不良),学习障碍等问题。

这些背景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中指出,小孩子是会在游戏中不自觉的对感统进行自愈的。简单来讲:孩子玩着玩着,感觉就统合了……但是我现在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学)存在或轻或重的感统问题。其原因是否就是“小时候玩少了?”

怕孩子受伤,减少孩子或控制孩子的游戏,伴随的也是他丧失了运动的协调以及感觉的统合能力。如此对比,减少一些控制和保护吧。

#怕挫折却带来了不安和不快

宝妈宝爸们经常会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上学后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被同学取笑、被老师批评(更怕的是之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因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的“万无一失”做着准备……大型活动的执行文件上经常写着:XXXX确保万无一失。可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跟人有关的事,就没有不出意外的时候,于是这句话变成了一个笑话。

网络上看过一个一年级家长的自述:下午3点多一点,我就要给家里打电话,问儿子一天都学了什么,有没有被表扬。“一听到儿子又没得星,别人得星了,我就好难过,这是我没把他带好。”小学一年级没什么太多的书面作业,也就是写几个拼音和数字,但口头作业要求挺高。“我普通话本来就不好,这拼音孩子自己拼得根本不对,我也纠正不了,第二天上学,老师课堂上提问,他怎么能得到星呢?”

身边的一个故事:从孩子4岁时开始,孩子的妈妈就开始给她报名各种课外早教班,提前学英语,上学后,孩子英语的确不错,其他科目勉勉强强。不过优势还是要保持,孩子放学后坚持接送英语学习班,没有课外课时就监督默写和背诵……期间多少次的情绪爆发姑且不论,当一个6岁的孩子摆着一副大人模样的跟我说“上学学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我又不出国,学外语干什么”时,我觉得有点悲伤……

我们在精心避免孩子出现“失败”的意外时,我们还不经意传递了什么?第一个故事中,妈妈是什么情绪?焦虑!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他/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内心如何?害怕焦虑到不行,而看到妈妈更加焦虑的状态。孩子如何是好?孩子越不安,表现越不好,表现越不好,妈妈越不安……恶性循环。

第二个故事呢?提前学,学的好所给孩子带来的优越感的确具有无限的力量,但如果为了让孩子获得学习的信心,而让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得不偿失……

#怕童年阴影却带来了任性

随着心理学普及至今,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童年对个体一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能从现在身上的一些问题中追溯到童年的不幸……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时,都理智给孩子一个愉快、没有创伤的童年。

三四岁的孩子到人家来做客,拿起画笔到处乱涂,把柜子里的玩具翻出来就跑到别处了……妈妈不好意思的解释着:从小没太管他,孩子嘛~童年就是自由自在的最好,约束多了反而不好。

孩子想拿手机玩,父母不让,孩子哭啊,哭的绝对是伤心欲绝的状态……奶奶站出来指责:“你们看他这么难受忍心么?这点要求都不满足?”看着孩子难受的样,爸妈也心疼,只好妥协。

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要表达宁可让孩子难受,也得管着他。只是想先澄清一件事:我们童年不幸的遭遇常常伴随的是负面的情绪,但是孩子不高兴、生气等负面情绪爆发并不意味着它会成为孩子童年的不幸……没有伤心、生气、害怕的童年……不可能存在,就算存在也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常常害怕某些事件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孩子不良情绪的产生,以至于必要的约束和管教都减少了。可是……“儿童童年对于人生的看法已经成型——阿德勒”,如果孩子就此认为“世界是没有约束”,“其他人最终会顺应自己”的话,后面的路到底有多么的艰难?相比之下,性格的任性反而只是一种不疼不痒的表现罢了。


#怎么破?

说了这么多纠结,到底怎么办?

第一,小概率事件就算发生也不是全完了

这些纠结的根源来自于一点:如果出现了问题,可就糟了!我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如果孩子受了影响一生的伤,作为家长怎么办?如果孩子在学校备受打击,作为家长怎么办?如果孩子童年真的出了一些事情,我们家长怎么办?的确很难办,但并不是没办法,只是很难而已!尝试接纳可能不好的后果,是解决这种纠结的第一步。

第二,两者并不矛盾,但解决矛盾的方法,取决于你是否肯付出更多资源。

一方面怕孩子到处玩受伤,又怕孩子运动不足,带宝去一些安全的游乐场所,或者你来多陪着他追着他玩儿啊?一方面怕孩子受挫,又怕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你要付出更多时间去关注孩子情绪,与她共同学习或者更多的鼓励,仅仅风雨无阻的接送和监督已经不够了!一方面怕约束过多,一方面又怕任性?你是否在严格要求他的时候,也关注了他的情绪和需要,选择不重要,方法才是更重要的那部分!

第三,接受并享受自己的纠结

每个家长都会经历太多的纠结,哪种方法对孩子是最优解恐怕只有孩子自己清楚了,纠结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爱以及对自己教育的反思。不必太过在意已经做过的哪些事,影响没有你想象的恐怖。相对的,接受甚至享受自己的纠结,开放的接受自己,反而也是一种帮助孩子的过程。


写了这么多,也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一个分享。

为自己梳理,也希望能帮助到别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