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薇点评营

《晚熟的人》:莫言获得诺奖后时隔八年再出新作

2021-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灯火阑珊dh

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做邻居,是什么感觉?

以前人们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实不止鸡犬能升天,凡是周围能扯得上关系的熟人、朋友、邻居,都沾光。

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家乡俨然成了当地的文化景观、旅游热门,每到五一、十一长假,车辆拥堵、游人如织。

连莫言曾经住过的五间破房子,都成了游人们争相参观的景点,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客,连外国的游客也不远万里来看一眼。

“我实在想象不到他们能在这里看到什么。尽管我想象不到他们能在这里看到什么,但是我也经常带着一些远道而来的贵宾去参观,并且煞有介事地为他们解说,当然我也可以不来,但总是来。”

这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后,推出的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中的片段,莫言依旧是那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他的梦想起源地,也就是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

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实伴随着获奖而来的,是读者更高的期待和无形的压力。很多人说莫言的写作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再也难以超越,但我觉得,这部小说一如既往地精彩。

《晚熟的人》小说里的人物,似乎都和莫言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他们的生活也因为莫言的得奖,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自称“晚熟”的蒋二。

蒋二曾是莫言的邻居,小时候的蒋二以鲁钝著称,脑子不开窍、老师见他就头疼。

长大后的蒋二也是旁人眼中的“傻子”,常干一些不靠谱的事,比如挽着裤腿把脚丫子伸到流水里钓鱼。

因为“傻”,蒋二从来没有交过什么农业税、提流税之类的钱,也因为“傻”,村里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

但莫言成了诺奖得主,蒋二竟突然开了窍。

他先是在莫言家的破房子旁边摆摊,卖莫言的书、卖当地土特产、卖剪纸、泥塑、草鞋------跟莫言有关的周边都成了蒋二的致富法宝。

接着干脆低价买下莫言家隔壁的废弃洼地,盖了五间大房子,扩充摊位,租给商贩,这下蒋二成了“包租公”,据说还要娶个二房太太。

如今的蒋二,成立文化公司,一跃成了身份尊贵的“蒋总”。连莫言都困惑了,过去那么多年,看来蒋二不是真傻,而是装傻啊!可蒋二却觉得,他不是装傻,而是“晚熟”。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过耳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秃头生毛。”

说得跟真的一样!

在蒋二看来,这就是“早熟”与“晚熟”的区别,而他自己,刚好就是“晚熟”的典型。

蒋二觉得莫言也是“晚熟的人”,年轻时显不出多能耐,年纪大了反而越来越出名,还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带着一众相亲走上了致富之路。

可莫言却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一样,多年以后才看清真相。

蒋总盛情邀请莫言吃饭、喝酒、叙旧,还向莫言展示了自己一手策划的“擂台赛”。

所谓的“擂台赛”,其实也是蒋二借助莫言的名气、衍生出来的旅游项目。

如果只是单纯的旅游助兴也就罢了,但蒋二偏要将“擂台赛”与国仇家恨联系在一起,让武术民粹变成了工具,煽动着人们的情绪,让人看得既搞笑又心酸。

沉浸其中的莫言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比起这些“晚熟的人”,自己真的太晚熟了!

时隔八年,《晚熟的人》这本小说,依旧延续了莫言之前的语言风格,幽默、犀利、暗讽、淋漓尽致,所有的人物和情节在莫言的笔下都生动无比,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莫言曾经对质疑他创作枯竭的人说,创作的路上没有什么魔咒,即使巅峰已经过去,创作者依然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他做到了,我们也看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