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笔下的文学大师
文/文小妖
至今,依然记得周有光先生在《拾贝集》中有一篇《老舍之死》,文章写道,“北京中华世纪坛,一年一个台阶上,凿刻当年的大事。1968年只有一句话:人民艺术家老舍逝世。怎么死的?没有说。他跳了太平湖,和屈原投汨罗江一样,以全人格,以示抗议。”寥寥数语,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又铿锵有力,一字一句敲打着读者的心坎。
我对老舍先生的熟悉,是从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养花》开始的,后来陆陆续续读了《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对先生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最近,阅读了著名电影导演胡金铨导演写的关于老舍的文学研究集《老舍和他的作品》,让我对老舍先生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胡金铨写老舍,有种英雄惜英雄之感。与其说他在梳理老舍的生平,不如说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老舍这个人以及其作品。全书资料详实,言语质朴,读起来流畅且舒服。他先以老舍的出生以及生长环境为切入点,一点点贯穿到他的经历和作品中,让老舍的形象一点点立体而又饱满起来。特别是对老舍作品的创作始与终,他写得头头是道,甚至有时候让人有种错觉,他就站在老舍先生身旁,用摄影机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似的。
老舍先生的文笔带着浓郁的京味儿,他擅长对市民社会进行生动描写,对各类市民的性格的刻画带着真切与真实感。他对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刻剖析,为现代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市民文学”的大家。尤其是1937年他在《宇宙风》上连载的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艺术的高峰之作,也是奠定了他作为接触的现实主义作家地位的作品之一。对于这部翻译成最多文字的作品,胡金铨也是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同时,他也揭秘了译者Evan King在把《骆驼祥子》翻译成英文时,擅自修改了结尾,把悲剧改为“大团圆”,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且导致这部作品在欧美文学的翻译本中以讹传讹,一路错下去。
看过不少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记录以及作品解析,但还是觉得胡金铨的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最有人情味儿,他并不是一本正经地将老舍先生360°拆开,剖开来解读,他是带着电影导演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老舍,我们从书中了解到老舍的幽默、无奈、好人缘以及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老舍在他的记录里,似乎不再只是纸上印着的一个著名的名字,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一个人。虽斯人已逝,可老舍先生的形象却经由胡金栓的文字而变得鲜活生动,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唯独觉得遗憾的是,胡金铨的《老舍和他的作品》只写到老舍先生抗战胜利后,便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电影大师写文学大师,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致敬。与此同时,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老舍先生那“北平味儿”的文风的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