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的故事》:是什么让狡诈的列那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英国作家威廉・卡克斯顿根据民间故事编写而成,威廉・卡克斯顿生于1422年,逝世于1491年,被誉为英国“印刷之父”。这部作品从出版至今,已有500年历史,从它诞生起,便被欧洲的大人孩子们所喜爱。译者郑振铎称其为“伟大的禽兽史诗”,加之认为其异常可爱,故将其翻译给国人。
《列那狐的故事》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也不是让读者对好人坏蛋的歌颂或批判,读它是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之前读过的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绘本,结局经常是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凶狠,哪怕结局是悲剧的,那也让读者有着显而易见的判断,为牺牲者而悲伤。而《列那狐的故事》却不同于这些,它不是善良的喜羊羊靠着机敏可以战胜灰太狼,也不是正义的辛巴历尽困难最后夺回王位。
故事里的这只叫列那的狐狸有着我们以往对狐狸共同的认知:狡诈。在故事中,列那除了对自己的妻儿和外甥格令巴獾猪吐露真言外,没有对任何动物说过真话,可以说,他是个狡猾的谎言连篇的角色。如果说,有些谎言是为了保全性命,迫不得已才说的,但他对克瓦兔和巴林羊的所作所为却和保命无关。当他请克瓦兔和巴林羊送自己回家后,他割断克瓦兔的喉管并同妻儿大宴一顿后,将克瓦兔的头颅藏进背囊欺骗巴林羊让它带给狮子国王,列那狐对巴林羊的陷害让羊群成了狼属吞吃的对象。
依照我们读故事的往常思维,读到这里,很少有读者不被列那狐的所作所为而惊讶愤慨的。列那,你这泼狐,还想不想当男一号了?不由得想起郑振铎在译序里所写的,当时为了顾全“道德”,不得不将译本删去三分之二,将原本获释的列那狐的结局都改写成“列那被处死刑,太快人心了”。
但《列那狐的故事》不是这样逻辑简单的故事,删去三分之二或更改结局都有削足适履的嫌疑。
列那狐所处的世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凶险丛生的森林。那里有着复杂的食物链,弱肉强食是食物链的法则,而列那狐是那条食物链里的一分子。但故事里的动物们对列那狐的控诉是它破坏了正义与公理,让弱者无法生存在和平之中。在森林中,这样的规则本来就极具讽刺性。
故事里的王国里制定的规则和动物们的天性背道而驰。若按照这样的规则在这个王国里生存下去势必要消耗掉不必要的能量,比如张的克劳雄鸡一家若不是相信了这个规则,轻信了列那狐的承诺,就不会痛失那十多个孩子了。而位于食物链较高一端的依赛格林狼和白鲁因熊等,表面拥护王国的和平主张,并对列那狐的控诉嗤之以鼻,实则暗地里却做着偷杀抢夺的勾当。
这样看来,整部故事里,只有列那狐在没有内耗的前提下做着本分事。遇到麻烦,列那狐也曾想躲过那令他忧愁的朝会,也曾想过带着妻儿去另一个森林,但当他发现躲不掉时,勇敢迎头而上,见招拆招,在对自己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依旧不放弃扭转局面的信念。
如果问是什么让列那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那就是凭借没有内耗的本能和永不放弃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