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马永军的《我的爸爸是焦尼》

2017-04-27  本文已影响161人  海湾远帆

马老师讲课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x03941fsk3m.html
马老师微信链接(有故事全文):http://mp.weixin.qq.com/s/d3653ZHj-33cOfpnLih_2A

感谢洛阳王振老师,认真指点,于是有了此文。

教学目标
能力与方法方面:
1、了解绘本;
2、让学生学习语言及故事的魅力和张力;
3、随时生成,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提升说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珍惜亲情,感恩亲情。

视频内容
1、马老师逐页朗读绘本,穿插和学生的问答 (0:00-30:00)
2、学生随手写 (30:00-34:30)
3、学生读随手写,马老师点评 (34:30-结束)

马老师上课的长处
一直很喜欢马老师上课,孩子有大量的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而这堂课孩子们先读后写一吸一呼,非常美好的节奏,学生有感情输入,有输出,深化体会,进步会很大。

还特别喜欢马老师不追求统一准确的答案,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让孩子们有互相矛盾的思路,有机会做些辩论,对孩子能力提升会非常有帮助。

可改进之处
如果说还要改进的话,一来可以让绘本课再轻松一些,让幸福的种子再深一点,二来可以多相信孩子们一些,让他们有更完整思考的机会。

比如把老师逐页朗读、零星和孩子们讨论问题,不如老师先完整朗读故事,大家充分享受故事,然后分组讨论几个大问题,再回答老师,最后进入随手写和分享的阶段。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全书读完再做思考。孩子们对故事有了完整的了解,很多阅读过程中的疑惑,读完整本书之后自然解决。这时回头来思考一些问题,会有更好的深度。

2、同学们分组讨论故事相关的问题,这样每个孩子都参与。每组讨论之后,再由代表来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每个孩子都有说话表述的机会,甚至能互相解决一些疑惑,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这种方式可能刚开始大家都不大习惯,但是坚持之后好处太大了,值得坚持尝试探索。

3、如果时间有限,每个组可以讨论不同的内容,每个孩子在自己小组深入讨论一个问题,再听别的小组介绍他们思考的其他问题,每个问题老师最后补充。这样点面结合,深度与速度兼备,全班孩子参与深度远高于只有个别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的课堂。

4、随手写之后,可以鼓励孩子们抛开写作稿,随口讨论。这能够更好地锻炼口头表达力。很多时候写完,再另外讲,会把写的东西总结一下,还会涌现出新的想法。当然这个可能需要慢慢来。

5、课堂安排的最后一个建议:不必花这里的时间训练朗读,另外找时间来专门让孩子们朗读,互相打分,注意力全在朗读上面,朗读上收效更多。这节课就是专注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的收效也能更大一些。

怎么判断学生的能力
走出自己和学生的舒适圈,保证有25%的失败率,如果我们的方法学生总是很成功,说明我们没有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另外提问之后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思考更深刻成熟,还能给一些思考偏慢的孩子更多机会,带来更多思想碰撞。

孩子们能深入思考的问题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孩子们总是很快回答出来,而且多人回答,一方面展示了马老师学生的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问题还没有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所以我这里顺着马老师的问题,再略作深化。但绘本是轻巧的故事,问题不宜过多,三四个大问题为佳,比如:

1、这个家庭是怎么了?你是怎么猜测出来的?
2、这个故事读完了,你有些什么疑问?
3、这本书里有哪张或哪几张密切相关的图画让你很有感触?说说你的感触

但愿孩子们在找自己喜欢的图画时,能摸到故事一些关键的图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试试吧,给他们灿烂的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