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万物生灵童年

童年回忆之:养蚕趣事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180人  死侃脑壳的老妖婆

中国是久负盛名的养蚕制丝质物的创始国度。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奇迹,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

历史悠久的养蚕活动,产生了大量有关于蚕的成语——蝉联蚕绪、蚕丛鸟道、老蚕作茧、鲸吞蚕食、佴之蚕室、蚕头燕尾、谷父蚕母、蚕绩蟹匡、蚕食鲸吞、作茧自缚。与蚕关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童年回忆之:养蚕趣事

而我想说的是小时候养蚕的那些趣事儿。作为生长在农村的七十年代的一员,大概都体验过养蚕的事儿吧!

阳春三月,万物生发的时候,看到桑叶陆陆续续发芽的时候,小伙伴们便开始分发蚕卵。从小伙伴那里分享到蚕卵,放进贴身衣物的口袋里,每隔几十分钟就掏出来看看孵化出蚕宝宝没有……那种认真、期盼和等待,不亚于一只初次孵化小鸡的母鸡吧!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像一只黑黑的蚂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蚁蚕",蚁蚕身上长满细绒毛,似乎一出生都懂得吃东西啦,不用妈妈教的!

然后,它们像饿死鬼一样不分昼夜地吃啊吃啊,十来天中就失去黑色本质,逐渐变成一条条白白胖胖的大肉虫。

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着实惹人喜爱!我们爬桑树、采集自己认为最嫩最可口的桑叶,给蚕宝宝们足够的粮食。隔三差五地端着养蚕的盒子,一起比拼,看谁养的蚕宝宝更肥更长。然后分享养蚕心得和发现,比如,桑叶不可以带露水,不然蚕宝宝容易拉肚子之类。比如,当蚕宝宝的头部颜色变黑的时候,就表明它们将要蜕皮。又比如,蚕蜕皮几次后,开始吐丝,需要提前给它们搭好麦秸秆的支撑物。

偶尔看到它们吃累了,休息,摆成S型,跟课本里拼音S的配图一模一样,一动也不动。原来它们是这样子睡觉的呢!然后,胖得足够的时候,开始不吃也不动,跟个打坐的禅师一般,休眠。之后,开始蜕皮,蜕皮似乎很辛苦,需要大约一天一夜呢!

最有趣的莫过于观看蚕忙着吐丝将自己缚在茧子里,茧子厚得看不到的时候,我们偶尔会借助灯光,观看蚕在茧子里继续忙碌。据说,家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有0.92厘米长,一个茧的丝长可达1500~3000米。丝腺内的分泌物完全用尽,方能化蛹变蛾。

童年回忆之:养蚕趣事

在女儿大概四岁的那个春天,先生为了让女儿感受养小动物的乐趣和生命的奇妙,特地从网上淘回一小片纸的蚕卵。南方天气温暖,蚕卵还在路上的时候,已经孵化出来许多,因没及时喂桑叶,死了一部分。

收到蚕卵后,蚕宝宝陆续出壳,在未来的两个月时间里,我跟女儿一起养蚕、一起见证了生命的奇迹。采桑叶、清洗、擦干,再从蔫的桑叶上一只只找到蚕宝宝,用羽毛刷到新鲜桑叶上,清理纸盒子里的粪便及枯叶……待到蚕宝宝大了,就可以一只只捉到新鲜桑叶上啦!

女儿喜欢把它们放在手心里,观看、感受它们的蠕动和冰凉的体温……有一次,居然把蚕宝宝放在鼻梁上,任由它爬呀爬!

今年养的蚕宝宝,是邻居小弟弟送的,收到它们的时候,已经很大了。

儿子看着蚕宝宝说:“哇——好多毛毛虫啊!妈妈,毛毛虫好饿、好饿啊!”毛毛虫?可爱的蚕宝宝居然被说成是毛毛虫!女儿当然不乐意,一个劲纠正儿子的说法。

前一周,蚕结了茧子,昨天,女儿惊呼有三只蛾子破茧而出……为它们从新铺好了硬纸,让它们产卵。

女儿从网上查资料得知,人类为了得到完整的蚕丝,在其尚未破茧以前,将蚕茧放入沸水中杀死蚕蛹,并使得茧易于拆解。因为如果允许蛹变态为成虫,自然地将茧溶解并钻出的话,由于茧被蚕蛾破出洞,丝线将会变短,不便于纺丝织绸。而且,有些人类还喜欢食用家蚕的虫及蛹,且认为有食疗功效。女儿说,人类真是残忍啊!

生命的辛劳、奇妙、美丽,还有残忍,相辅相成。这是养蚕后,女儿得出的体验之一。

童年回忆之:养蚕趣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