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家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江雪阁的推荐文章

《故乡》:熟悉的边缘

2022-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缕缕芳香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故乡是一条小河,无论身处哪里,一直在心中潺潺流动着。鲁迅在他乡生活的时候,在记忆深处,故乡的影子时常伴随着他。童年的小伙伴、父老乡亲和故乡的风貌等,总是萦绕于他的心头。

1919年12月,鲁迅返回故乡接他的母亲等人一起到北京居住。他回到故乡的时候,别有一番亲切,可更多的是,一股悲凉的思绪在心里涌动着,鲁迅万分感慨于岁月匆匆,物是人非。这股情绪在鲁迅的心底里滋生、蔓延,尽管他仅在故乡待了一阵子的时间就再次离乡,可是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故乡,而那一丝丝复杂的情绪又始终挥之不去,于是在1921年撰写了短篇小说《故乡》,它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

我初读《故乡》的时候,是在读书的时候,它出现于语文教材。通过老师的教授,我对旧社会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萧条、落后,大部分百姓过着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形成了一道屏障,发自本源的美好的人性被远离,彼此的关系从而变得生疏起来。

时隔多年,我再次品读鲁迅名作《故乡》,仿佛回到了读书的年代,和同学一起探讨鲁迅的情景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记忆里,少年的闰土和年轻时的杨二嫂带着一种美丽的色彩,每当“我”回忆起来,会在心中燃起甜美的感觉。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闰土和杨二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今天走进《故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通过细细地品读,使我对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回忆中的美丽故乡,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在“我”的心中,装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而一个有趣可爱的小伙伴更让“我”难以忘怀,他就是闰土。“我”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年的年末,十一二岁的闰土来“我”家帮忙干活。他的脸蛋圆圆的,泛着紫色,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他可爱的模样很讨人喜欢。

闰土是一个充满灵动生命力的小英雄,他能够装弶捉小鸟雀,还会机智地刺猹。他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懂得很多有趣的东西:稻鸡,角鸡,鹁鸪,贝壳,西瓜,跳鱼儿……

“我”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热爱大自然,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闰土生动地告诉“我”不少新鲜的事情,非常富有感染力,使“我”一颗好奇的心自由地奔放起来,梦想着能像闰土一样接触大自然。

两颗纯真的心灵自然地靠近,闰土和“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结下了小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在闰土的眼里,“我”是一个真挚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少爷”。彼此无拘无束地言语,情感交流无任何顾忌,生活变得丰富多了。闰土来到城里,认识了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我”从闰土那里,也懂得了很多新鲜的事和东西。

和闰土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无穷的,“我”难以忘怀这一时光,每当想起来的时候,“我”仿佛觉得美好的生活和有趣的童年就在眼前,仿佛看到了美丽的故乡。它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世界,是一个心心相印的世界。

二.现实中的悲凉的故乡,是一个缺乏精神生命力的世界

“我”这次回故乡,是接“我”的母亲等人到北京居住。交屋的期限是在本年,“我”和家人必须在正月初一以前离开屋子。“我”在故乡待着的那阵子,有些人来“我”家访问,其中有一个是杨二嫂。当时,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言语怪声怪气的。“我”刚开始未认出她,经过母亲的提醒,“我”的记忆被唤醒。在“我”小时候,杨二嫂开着一家豆腐店,被称为“豆腐西施”。她“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年轻的杨二嫂不仅美丽,她经营的小本买卖生意也火红。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慢慢地失去了美丽的容貌,而喜欢顺手牵羊,干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更令人鄙夷的是,她还是一个自以为自己有道理的人,言语尤其尖刻。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杨二嫂亲近物质利益,把做人的道德抛在一边,具有狭隘自私的性格。她以捞别人的东西为乐,满不在乎别人的感情,高尚的道德于她而言一文不值,美好的精神品质于她身上一如白纸。

杨二嫂带给“我”冷冰冰的精神刺激,而成年的闰土更让“我”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闰土在儿时,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一颗童真的心和一个多彩的童年,他纯净的心灵在儿童的世界里自由地奔放,绽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他慢慢地长大,不知不觉中,已经结婚生孩子,养家糊口已经成为他的责任。艰辛的生活使他褪去了蓬勃的朝气,逐渐成为了一个麻木的人,在人们面前他一般少言寡语,规规矩矩地遵守封建礼法关系。

闰土对“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心里也珍藏着“我”和他之间的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他每次到“我”的家里,总是问起“我”,迫切地想见到“我”。当“我”回到故乡以后,他的脸上现出欢喜的神情。可是他并不像少年那时候无拘无束的可爱模样,而是以恭敬的态度面对“我”,从而让“我”感到彼此之间遥远的距离。“老爷!……”“水生,给老爷磕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候是孩子,不懂事……”两人真挚的情感本是两颗贴近的心灵,却被传统的封建礼法关系扭曲变形,以致彼此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闰土的样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在冰冷的冬天,身上只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又开裂,像是松树皮。一个饱经风霜的贫困形象冰冰地出现于眼前,反映了闰土的生活不容易,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残酷。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言:“人不仅仅是个体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动物,因为他如果和其余的人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他就完全无法生存。而一个社会,我们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关系的产生是由于他们个人活动范围的一致。”个人是作为社会的人,不是脱离于社会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的环境紧密相关。“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闰土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他无力反抗社会的压迫,只能默默地承受和忍耐生活的重担。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他的思想变得萎缩,对于生活的困苦渐渐地麻木。闰土只是当时社会贫苦农民群体中的一员,像他那样的人还有不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底层农民的贫困和麻木的形象。

三.憧憬美好的故乡,追寻幸福、和谐的世界

作为情感的栖息之地,故乡是一个人重要的精神家园。“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二十余年,念念不忘美丽和充满活力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往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我”的回忆里,美丽的故乡使人深深地陶醉其中。

久别回故乡,有一种难以言尽的滋味,昔日故乡的模样时而跳入思绪里。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船渐渐地驶近故乡,映入“我”眼前的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回到家门口时,“我”看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作者运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描绘了现实中的故乡衰败的样子,使人的心情沉重起来。

在家中,“我”分别见到了杨二嫂和成年的闰土。杨二嫂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既让人感到可笑、可气,又使人心生同情、悲悯。成年的闰土看起来苍老,与“我”之间也有了一层厚障壁。他们使“我”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受压于生活,历经风霜雪雨,却又无可奈何,使“我”情不自禁地涌上悲凉的思绪。

“我”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我”希望故乡是美好的,正如“我”回忆中令人向往的故乡;“我”希望故乡的人们在交际中多一些温情,正如“我”与少年闰土之间的亲切友好;“我”希望故乡的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非辛苦麻木和受人压迫的生活。

依我看来,《故乡》这篇文章不仅深深地表达了鲁迅对故乡和劳动人们的关切之情,同时也传达了鲁迅关心祖国命运的深切感情。当时,贫苦劳动人民过着艰难的生活,有些人像杨二嫂那样只有物质欲望,缺乏真挚的感情,极端狭隘和自私;有些人像成年的闰土那样麻木不仁,缺乏旺盛的生命力量,以消极的态度忍受着生活的重压。鲁迅希望祖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人民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精神激励了不计其数的爱国爱民的同胞们,他们为了下一代人们的幸福和快乐,奋力前行,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读了《故乡》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的伟大,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比泰山还要高。


鲁迅《故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