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格物致知”精神 铸就高品质生活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jwyyw雯

      很感谢今年春节以来持续不间断的《大学广义》知识的学习,感谢我们的领航人曹主席和各位优秀的老师给予的各种帮助和文化指导,让我们用总结和分享的方式来检阅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为组织添砖加瓦,为组织增值,为组织的每一位事业伙伴增值。今天,我选择分享的题目是《传承“格物致知”精神 铸就高品质生活》。

        每一次快速成长,离不开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也离不开优秀同频的各位老师给予的各种帮助。一个人走,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同修共进,则会走的更远。

        因为每天有曹班长、马老师、亚妮老师、徐老师等不间断的分享和提醒,我们也如注入了强心剂,更添了很多的动力和耐力。每个老师尽全力分享,聚全力查阅相关知识点。腾出时间精力,让我们在思想上同修,这本身就是把引导大家学习新国学这份事业做到了“格物致知”的境界。

        两个多月的学习,我收获的是坚持带来的自信,收获的是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乐趣。大家也听到,很多次我打卡的时候,我们家小宝用着他稚嫩言语,也会和我一起诵读。其实这种潜移默化的分享,必然也会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未来好男儿!

        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各位老师,各位家人,诵读经典,传承格物致知的精神,这是一个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品质之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完成很多事情,我们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人,但这些不同的人和事,却总有一个共同的主线,就是尽全力,做善事,成效能。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必须高要求、高品质,迅速而准确。也就是在细小中传承“格物致知”精神,即通过对外在事物的研究探索,获得知识从而改造世界,体现控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我们都知道,学习传统经典文化,贵在持之以恒,而把每一样具体平凡的事做好做细,更需要“格物致知”,需要考虑好不同人的需求,不同人的知识储备和不同人的生活习惯,在提出具体实行方案时,我们通常需要反复修改,哪怕只是一个词的运用,都需要精准完美。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始终在把一件件不甚完善的、有错误的事情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修正的更好。

        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始终要求我们对待具体事情时要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高效精细化的执行能力展现出最佳的自己,将事物做到几只,自然会有精进的人生。格物致知,道法自然,我们坚信每一个养生人,都会坚持把正确的事情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