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日更挑战营每天写1000字婚姻育儿

小拖拉变形计: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看完这个故事你就知道。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36人  淡淡阳光味

还记得暑假的一天,我在广场上锻炼,遇到了一对父子,小阳和他的爸爸。小拖拉变形计: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看完这个故事你就知道。

小阳是单亲家庭,家里只有父子二人。因为住的比较近,大家都认识,知道我是老师,孩子的父亲就问我——

“张老师,小阳做什么都拖拖拉拉,吃饭拖拉,写个字也写个半天。有时,人家都写完一道题了,他的本子还没准备好。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孩子智商不好啊?

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这样的孩子,几乎每个班都会有几个。他们不是智商不好,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了坏习惯,这与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要求也有关。

职业所致,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原因“一、二、三”,解决办法“一、二、三”,正要张口侃侃而谈,不经意间却瞟到了孩子的表情。

小阳正用一种犯了错的眼神望着我,自卑中带着祈求。

我心里突然改了主意。

我对小阳的爸爸说,“这跟智商没关系,小阳智商好着呢!平时见到长辈都能主动打招呼,他在学校还有那么多好朋友,说明这孩子聪明又懂事,是招人喜欢的。”

“以前拖拉是年纪小,现在小阳长大了,懂事了,从下周开始,你再看看,小阳肯定不拖拉了。是吧?小阳?以后,咱做事也是很快的!”

孩子如释重负,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

只不过孩子父亲貌似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我猜他可能是想借我老师的身份,说几句话威慑”一下小阳。但我也只能改天碰上他,再单独向他解释了。

当着外人的面,直指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位父亲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长”。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是不可避免的。

但如果当着小阳的面,直接说这大部分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那么家长和老师的形象将在小阳心中轰然倒塌,小阳如果认为责任不在自己,依旧会我行我素。

总之,家长和老师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孩子的缺点或错误,不是明智之举,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不好估算。

很巧,这个学期小阳就分到了我班里。

班上跟小阳同样有着拖拉毛病的还有另外三个同学,这是我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发现的。

第一天,大家对我都不熟悉,表现都很好。结果到了第二天,全都原形毕露了。

做练习时,其他同学都做完了,唯独剩下这四个。

这个说本子找不到了,那个说铅笔断了,另一个说自己有一个字不认识。小阳说因为同桌总看他写字,所以写得慢。因为这四个拖拉大王,这节课上的有点虎头蛇尾。

我想,是时候动用我的“一、二、三”了。

一、小组比赛,看看哪个组全部完成的速度最快。

我把全班分成八个组,由他们自己定出组长。每次任务,都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完成好的组,或是表扬,或是计分,或是贴红花。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成绩最好。那几个小拖拉,在同学的催促下,也能完成了。

二、完成的作业,及时收上来。

这只是一个课堂细节,很小也很容易做到。写完之后,本子留在学生手里,别的学生看不到有谁完成了,不着急。一收过来,没完成的学生也急着表现,开始加快速度了。学生交上本子,检查无误之后,心里长舒一口气,体验到了完成任务的愉悦感。

三、周末作业,一对一互助。

给这四个拖拉同学分别和居住比较近的同学,组成了四个互助小组。每到周末,由邻居同学帮忙监督,检查作业的进度。

作为老师,我已经尽力了,但是要改掉拖拉的坏毛病,还是得要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于是,我给这几个孩子的家长提出了几条建议,在此也将它们送给读到这篇文章的父母——

一、与孩子说话要学会用鼓励语言。

给孩子布置任务具体适量,完成之后要有表扬,表扬语是“你做得真好!”或是“你做得真快!”,但切忌加上一句“你要是天天如此多好啊!”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而“你怎么教都教不好?”,“你真笨!”,“你怎么就那么慢呢?"这些话会像咒语一样,让孩子的坏习惯雪上加霜,所以千万不要讲。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也不是一次就能改好的。多次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感,多次强化我做得真快的意识,才能彻底改变。

二、多让孩子参加运动。

因为我发现,凡是拖拉的孩子,大多行动上也是很慢的。

我有几个体育系毕业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做事都是干脆麻利,风风火火。走到哪,都带着运动员的冲劲。

所以,我觉得孩子多参加运动,让身体的活动速度快起来,做事的速度也会相应提高的。

三、要勤检查。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孩子还小,他们没有那么强的自控力,没有检查,他们会草草了事,下一次就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根本不去做。

所以,家长们不要让教育停留在口头上,也要坚持关心孩子完成了多少,检查孩子是否做好了分内的任务。务必要掐断他们的侥幸心理,让他们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有努力就会有收获”。经过了三个月的家校努力,这几个小拖拉终于有所起色。

但在这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角色,真正让孩子愿意且坚持去改变的,还是父母的鼓励与支持。

老师的“威慑”只能让孩子产生量变,原生家庭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产生质的飞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