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还不会写作,因为缺了“它”!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樨柳苏晴

前些日子,在公众号写了篇有关写作的理念,有家长跟我说,总觉得没有说完。我琢磨好长时间,猜测,大约是没有在文中提到太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13年开始认认真真推广阅读,最早的那批孩子也基本都是小学生或准小学生。所以现在我遇到的更多的问题是,我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非常爱看书,为什么就是不会写作文?

阅读与写作,有必然的联系吗?我想我们不能否认。那么,为什么,现实中呈现的状态却是断裂的?

阅读的量和写作的能力,有关系吗?有!但仅仅靠阅读,远远不够。

最简单的例子是,即便你看了无数韩剧,也未必写得出催泪的剧本。

所以,阅读量大=写作好,这是个伪命题。

朋友圈往往看到很多绘本馆在过度夸大阅读的好处,我心中都是忐忑的。阅读不应该被神话,它能丰富你的视角、滋养你的心灵,但是,表达仍然是需要技巧的。有的孩子凭借天赋可以从阅读中吸收,并通过写作确认技巧。但大部分孩子,是做不到的。一味逼迫孩子多看书,并不能解决写作存在的问题。

去年的秋天,我一度是《饭局的诱惑》的忠粉。你会发现狼人杀是个有趣的游戏,它不仅仅需要精准的直觉和逻辑的支撑,也需要强大的说服力。

《明星大侦探》同样如此。你知道谁是凶手没有意义,你能否让其他人相信你的判断更重要。

文字和语言还不同。语言需要声音、表情和身体姿势的辅佐,内容仅仅是一部分。而文字,过滤掉那些眼花缭乱的东西,它要求一击必中、它要求摧枯拉朽、它要求心灵共鸣。

未来的世界,科技会颠覆所有的认知。

美貌唾手可得,外语也自有工具来帮助你运用。

唯独文字,它与思维、素养、眼界、情绪表达相关,那是机器无法取代的部分。

就好像奇葩说里姜思达的金句: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你不能一天读成林徽因。

越是稀罕的,才越长久。

那么,技巧的习得来源于什么?

其实来源于爱。爱一件事,你才会去钻研技巧;爱一件事,你才会持之以恒。

所以,这个话题就变成如何让孩子爱上表达?

作为家长,其实要做的,是帮助他触摸内心的情绪,唤醒他表达情感的需求。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表达的需求便存在着。无需等到识字写字的阶段。

当他想跟圣诞老人诉求一个梦寐以求的玩具,他是否能给圣诞老人写信,合理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当他爱上电子游戏时,他能否告诉你他从中满足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当他跟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他能否逻辑清晰地跟你还原事情的真相?

所以你看,阅读不是写作的关键,需求才是。

而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是有效的通道。

纵观我的少年时代,爱上写作的关键点在初中毕业,与好朋友们分道扬镳后用书信来倾诉的岁月。以至于在当时,有朋友每每收到我一封信,是整个宿舍一起阅读的。因为功能性极强的书信里,内核是情绪的表达。而在我,这份赏识远比作文拿到高分更有价值。

那些书信里没有技巧没有结构,但是它让我清晰地触摸内心、认识自己、面对情感。让所思所想顺着笔尖流淌,让时光无声无息地定格。

更重要的是,跟老师千篇一律的批改相比,书信的反馈更真诚,穿过时空,凝结情绪的共鸣。

再后来,在论坛写贴,在网络连载小说,于我都是对共鸣的诉求。每一个评论都是读者的共鸣的表达,这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褒奖。

所以,有妈妈问我,如何才能让孩子精读一本书。这与策略有关,但再好的策略比不过你提供一对聆听的耳朵,比不过你愿意跟他一起分享对这本书的看法。

同样,你能否真正看到他文字下面内核的表达,你是否愿意当他最真诚最愿意反馈的读者,你可否创造激发他表达诉求的机会,这些决定了孩子会不会爱上写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