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435天,19.4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2021-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35天

原文阅读: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讲解:

      子夏说:“虽然是小知识小技艺,也必有其可取之处,但要想实现大目标,恐怕会陷溺进去反受阻碍,所以君子不在这上面多花精力。”

启发思考:

        此章言君子不为小艺害大道。子夏说的小道,在先秦时代,很可能指的是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实用技能。

      《集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泥,不通也。杨氏曰:‘百家众技犹耳目口鼻,皆有所用而不能相通,非无可观也,致远则泥矣,故君子不为也。’”

      《四书辨疑》:“农圃医卜,皆古今天下之所常用,不可无者,君子未尝疾恶也。况农又人人赖以为生,其尤不容恶之也。《注》文为见夫子尝鄙樊迟学稼之问,故以农圃为小道,此正未尝以意逆志也。盖樊迟在夫子之门,不问其所当问,而以农圃之事问于夫子,夫子以是责之耳,非以农为不当为也。”

      孔门弟子中,子夏非常博学,并不限于文献阅读、书本知识,就这一句“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说明他对当时的各种百家技艺、知识做过研究,所以才能说出这句“必有可观”的话来。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小道”是各种旁门左道,雕虫小技,虽然有用,但如果沉溺其中,必然影响儒学修身立德之大计,所以孔子希望为学之人应专心研修礼乐仁义之学。

      记得孔子曾提醒过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告诉他不可偏于文献学习,而要注意切己上身,实践礼乐教化,不可做书呆子。

        子夏说这个话,本身倒未必有歧视“小道”的意思。雕虫小技的小道,必然也有可取之处。而且,践行小道相对容易,见效也快。但从更长远处想,雕虫小技耗费时间精力多了,可能会限制住自己。所以,君子不让自己陷入雕虫小技的小道。

      一般人都容易关注眼前的结果,不耐烦长远的追求。远了,虽然美好,却可能达不到,还要受人好高骛远之讥;况且能达到,过程也很折磨人。

      当然,着眼于小道,大抵得失皆小;着眼于大道,成或败的格局亦大。拘泥于小道,还是致力于大道的区别,可能更多的体现在格局和境界上,例如,在农业领悟,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同样是辛苦劳作的行为,但他所做的贡献,与普通农民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志向远大和格局高远。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今天分工更为细密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更要学习借鉴君子所为,区分大事小事,大能小技,轻重缓急,始终能究其根本,而不不可陷入细枝末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