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落下的阅读量,工作后需要补多久
作为写作者,大概都能意识到看高质量书籍是件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没有输入,很难有输出,而且比例并非1:1,甚至可能是100:1。当然输入并非阅读一条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万古箴言呢。
而当我意识到这点时,已经大三了,相比于很多文学专业的学生们,可能晚了几年,相比于从小喜欢阅读的学生们,大概晚了十几年。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能做的只有从当下开始阅读。

于是,大三那年,我开始搜集各类经典名著,开启了正式的阅读之旅。
其实作为一个工科女,阅读经典书籍一开始是较为困难的。
阅读肯定是有门槛的。无论怎样,堂吉诃德,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白痴,忏悔录等等这些著作,聚集了最伟大而厚重的思想,当翻开这些书籍时,我们是在与最伟大的灵魂对话。也可以想象,简单如白纸的我在当时很难承受这些晦涩的文字。
不过,阅读总是要开始的。
那时,从历史读物步步深入,从日本文学的芥川龙之介到川端康成,从李碧华到张爱玲,从毛姆到加缪。慢慢开始发现,读得越多,自己知道得越少,好像陷入了无知的困境。
真让人难以适应。
再加上一些心理倾向,得知一些大神,每年阅读量大概100本,一些文学专业学生,一年阅读量50本,总是心神难定,好像有点望尘莫及。
既不想直接拼数量,如果连阅读的过程都灌水,对自己有何益处呢?又好奇大神们如何做到高质量阅读又保证数量的,真令人头疼。
其实一直到现在都有种意难平。
午夜梦回时,常常做梦,白日梦,要是能重回踏入大学那刻,我不会再浪费前三年的时间。
即使我混沌,迷茫,对前路惶惶无知,也该从那时开始阅读。
因为渐渐发现,原来我们苦恼困惑的一切都能在浩瀚如海的书籍中找到解答。文学使我贫瘠的精神领域开出一朵枝芽,人文社科类作品使我局限的目光开始活跃,我的好奇心开始变得无比澎湃。
只可惜,当时一直陷入选错专业的愤恨当中,许多夜里都辗转难安,就是不愿意真正放下心事,真正地去读书。
现在想想,如果大一就开始阅读,我应该会早点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早点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迟了的那三年,是阅读量吗?好吧,也是。
不过更多的,是那三年的青春和机遇吧,白白在混沌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