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重构完这系统,我就辞职
01
为什么程序员一言不合就重构代码?
当你看到前任写成一团毛球的代码块;新增几行代码需先捋半天逻辑的超级大函数;好不容易在迷宫里找到方向,小心翼翼地添加上新代码,却将别的调用系统给弄垮时;还有运行缓慢的老系统……
此时程序员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忍,要么重构。
忍是有极限的,重构的“三次法则”表示:程序员第一次看到乱代码可以绕过去,先将手上的代码堆好;第二次再碰上这块,心里虽反感但再一次勉强绕过;第三次肯定忍不住动手。
以下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测试:这么小的功能,你为什么改动300多个文件?
开发:嘿嘿嘿,我顺便将老代码挪了地方。
测试:你知道这给我增加多少测试工作量吗?那些我都得回归一遍。
开发:不用测试,没有风险的,我就整理下代码。
测试:你上次也这么说,结果偷偷改了某接口,影响到下游系统。还有那次啊你……
产品:你又在弄重构?我这还有一大堆需求没人开发。
开发:我这的重构系统也非常重要的。
产品:哪里重要了?你浪费这么多人力重构,用户也看不出来系统有什么变化,搞不好还弄坏老功能。求求你别重构了。
开发:我……
虽然重构不被其他角色认可,但你的程序员同事会理解和感谢你的,重构是优化代码设计,使代码可读性更强。
只是重构是个大坑,不小心就掉坑里。
02
“等重构完这个系统,我就提离职。”龙哥说。
由于核心系统初期设计不当,权责界限模糊,只要沾点边的代码都往上堆,造成系统过于庞大,逻辑混乱,一出现问题,造成核心业务瘫痪。
过老过大过中心的系统像个不定时炸弹,吃过几次亏后,业务组决定拔掉这隐患:将系统重构,按照业务处理逻辑拆分成各功能单一的子系统,降低耦合度。
大伙把这事当作季度最重要的计划来开展:热火朝天的开会划分系统,梳理代码逻辑,安排测试,声明注意事项。
各人领了任务后,开始埋头苦干起来。
但是重构系统像从一个大迷宫捋线路,捋的过程耗费巨大,而且极易遗漏。产品后来提的新需求直接在重构后的系统里新增。开发团队进入恶性循环:新增功能有的人在老系统分支改,有人在新的改,导致提交的代码分支混乱,搭建过程缓慢,计划的任务delay,最后测试人员发现很多遗漏点,又返工重构。
大家不断埋头地捋代码,重构,测试,想百分百完美地完成任务,而忽略整体项目进度的把控。
上线时间从9月份推迟到12月份,再到年后,最终来年6月份系统才上线完成,耗时一年多。
每个人被重构折磨得疲惫不已,还短时间看不出来效果,可已经投入人力物力,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走。
后来大家已经想不起当初为什么要重构,到底要重构到什么样子,只想着这重构何时到头,什么时候才能解放。
从重构半年时开始有人离职,到上线时仅剩一个原项目组的产品,他说这项目终于结束,我也该走了。
03
上面的重构没有合理的项目规划,还犯了重构的大忌:边重构代码边新增功能,这样相当于将原系统推翻重做,风险极大。
那么该如何合理的安排重构呢?
1.遵循“两顶帽子”重构原则
在重构时,两个不同的操作分开进行:重构代码和新增功能。
先在不改变原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修改现有代码的设计,这样采用原有的测试方法可以轻松地验证这些修改的正确性。
再在已重构好的基础上增加新功能,使得新功能与老功能合理解耦。
上述例子里,业务组边重构边在上面新开发功能,给测试人员的压力巨大,原有的测试方法全不适用,增加回归测试工作量。
2.使用“小步快跑”的重构策略
重构避免使用“大布局”规划项目进程,如果从整理需求、设计接口、开发联调、测试上线,经历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其间有问题,整个团队又得人仰马翻地去调整方向,试错成本过高。
“小步快跑”是让我们重构时只关注一个问题点,只解决这一个问题。小改动,小局部优化,耗时短,见效快。
这便需要我们将重构当作一个习惯,融入在每一次代码修改中。
3.测试驱动开发
上文例子里将代码的质量保证全丢给测试人员,光是对整个系统接口的性能测试就耗费大半个月的时间,等测试人员将问题列表整理后又得重新改代码,不单浪费时间,还可能引入大风险。
正确的重构姿势是将测试融入在每一次重构中,小步快跑,修改一块代码便自测这块,等调通后再继续往下走。重构有风险,开发测试两手捉。
《重构》一书里说道:任何一个傻瓜都能写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代码,唯有写出人类容易理解的代码,才是优秀的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