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套合作图书折射的中日交流40年

2019-02-03  本文已影响18人  戈理维奇

原文刊于10月31日 中华读书报

今年是中日两国建交史上一个特别的年份。自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正式缔结,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奠定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政治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一扇大门逐渐开启,此后40年再未关闭。由此,中日两国尤其是民间力量逐步有了接触,有了人文交流,有了经济互动,两国人民友好才真正从一纸条约慢慢变为了现实。

1980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几位西服革履的日本客人出现在北京沙滩后街狭长的巷道里,且行且张望,小心地寻找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门牌。这是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社长稻垣房男一行。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胆子大的日本文化企业开始踏上开禁不久的中国大陆,探寻着各种合作机遇。光村社是一家位于东京的中型出版机构,体量并不大,却是日本国语教科书出版领域的佼佼者。据近年一份统计显示,光村版的小学日语教科书一直占据着日本50%-70%左右的市场。他们是最早来华寻求合作的日本出版企业之一,起初是盯住了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学生这个潜在市场。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中国最大的教科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想合作编写、出版中学日语教科书。尽管当时与外国企业合作已经不是禁区,但毕竟中小学教科书还是个敏感区域,尤其是当时两国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旧账不时还有“摩擦”,人教社最终婉拒了光村社的合作请求。

数年之后,不甘放弃的光村社再次派人来接洽,人教社告之,供普通中学使用的日语教科书已经编完并投入使用了。但是,人教社当时正在筹划一个新的选题,为社会日语自学者编写《日语读本》,不知光村方面是否还有兴趣。尽管相对全日制的中学教科书,成人自学读本看起来重要性逊色了不少,但光村社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签下这个合作。他们可能也不会想到,这看似意外的一个合作项目居然能够持续30多年,这套书的累计总发行量能够接近1500万套,读者人数会接近日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1000万人)。

1985年12月,中日双方出版社正式签订了协议,并按照光村社的提议,把这套书正式命名为《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标准”,是对本书高质量语文水平的承诺,“中日交流”几个字则是有着促进两国人民之间加深理解、友好交往的长久追求。依照协议的分工,日方按照中方制定的编写原则组建编写队伍,承担主要的撰写和编辑任务,人教社负责审定、翻译和出版。光村社为了达到“标准日本语”的要求,花了很大力气聘请一批了解中国人日语学习情况的日本语学、汉学及日本语教育等方面的一流学者组成编写班子,如日本著名汉学家大河内康宪、舆水优,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所长野元菊雄,国际日本语普及协会理事长西尾圭子,日本语研究会会长宫地裕等,这些学者在当时日本学界都赫赫有名,这支编写队伍的力量可以说是相当强大。

以后数年间,为了保证合作图书的整体质量,人教社和光村社一直保持着紧张而密切的沟通,频繁召开中日编辑联席会议,就学习内容、教材体系、文字叙述以及配套练习等各种具体细节进行反复磋商。这时候两国建交时间不长,普通民众交往多少都心怀戒备,合作中难免会有各种误会。

人教社日语室老编辑唐磊回忆,当时经常带队来华工作的是光村社董事编辑部长西池和已,他是一个学养丰厚、工作认真投入的老专家。有一次双方要召开审稿会议,地点定在京郊的怀柔宾馆。在前往宾馆的汽车上,别人都有说有笑,西池先生却一直若有所思。终于,他忍不住悄悄问平时交往较多的唐磊,这次把开会地点定在了这个宾馆,是不是中方有对他们这些日本人施以“怀柔政策”的意思。听了这话,唐磊第一反应是想大笑。但看到西池严肃认真的眼神,她知道对方不是在开玩笑,连忙解释:怀柔是北京的一个郊县,这个宾馆周围依山傍水,风景很美,远离城市喧嚣,是特别为大家准备的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唐磊说,这样的误会在合作初期还有不少,随着多次的磨合和相互理解,渐渐就少多了。看来,人与人和国与国一样,都需要相互走动和经常交流才能减少误会与摩擦。

经过近三年的通力合作,1988年8月,中日合编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以下简称《标日》)初级(上下册)正式出版发行。应该说,《标日》的问世幸运地赶上了第一波日语自学潮。

80年代,《追捕》《望乡》《生死恋》《血凝》《阿信》等一大批日本经典影视剧及众多制作精良的动漫影视,足足圈了数亿中国粉,让人对这个曾被仇视的国度以及它的语言重新审视。1985年,中国政府放开了自费留学的限制。到了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放开,远渡重洋或者东渡扶桑留学、打工、婚嫁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当时日本的经济正处于上升繁荣期,地理空间也并不遥远,成为中国尤其是上海、大连、江浙等沿海地区青年人留学淘金的首选。据说,90年代的上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或者亲戚与日本沾点关系,以至于后来催生了一部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

除了赴日留学的需要学习日语外,自我学习的巨大热情也正在席卷中国城乡,为了提升学历、升职、掌握新技能、体现自我价值等各种目的,人们拼命地利用业余时间去夜校、职工大学、电大或者函授机构学习和充电。其中,日语也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当时的中央电视台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日语自学需求,正在筹划推出一部日语电视讲座。《标日》的适时出版正好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教学蓝本。因为《标日》预设的受众就是“零基础”日语自学者,并从中国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下也能系统地学到标准、纯正的现代日语。于是,央视方面就决定与人教社合作,把这个讲座定名为“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电视讲座”。

为了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央视决定《标日》讲座全部素材都在日本本土拍摄,书中的人物对话都由发音地道的日本演员完成。但是,当时的央视可不像今天这么财大气粗,面对境外拍摄需要支出的巨额经费,也是一筹莫展。这时候,日本的国际教育情报中心伸出了援手,以项目援助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拍摄经费,并且协调了日本著名的影视机构——东宝映画作为协助机构。1988年的9月,由央视社会教育部、人教社组成的讲座摄制组赴日,在多个日方机构的协同下,五十多天里摄制了大量实景、会话,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回国完成了讲解制作。

1989年10月,《标日》初级讲座在央视开播,每周两次,一共48讲。1992年春天,《标日》中级教材出版,央视、人教社在日本国际教育情报中心继续资助下,再次赴日本拍摄讲座片。虽然距离初级拍摄只有3年半时间,但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踏步向前的一段时光,国家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据央视编导徐义鸣回忆说,似乎东宝映画的日本同行们也非常明白这一点,他们在演员的安排,主要场景的设置、外景地的选择上都较初级有了明显变化,例如书中一些主要人物都由初级的老实可爱型,变成了时尚现代型,主要拍摄场地也从传统的和式小屋变成了大气的洋楼,外景地也尽量挑选有现代气息的地方。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央视初级《标日》讲座共重播了8次以上,中级讲座也重播了5次以上。徐义鸣还记得,曾经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标日》中级讲座收视率高达6.9%。按当时的换算方式,相当于有两千多万人在收看,这对于一个小语种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除去电视讲座之外,人教社还同时制作了配套的音像教材,购置全套进口录音设备的经费,也仰仗日本驻华大使馆斡旋申请的日本政府文化无偿援助项目得以解决。正是在两社以及中日两国众多的友好机构、人士这样共同努力、携手浇灌下,《标日》这株小苗才得以扎根、萌芽。

此后近十年间,数百万计的自学者守着一部电视、一台录音机,手捧《标日》学习着日语,追逐着各自的人生梦想。借助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巨大的传播力,这套“小黄皮儿”的《标日》,也一举成为90年代最为风靡的日语自学教材。

“堪称一部“职场爱情大剧”的新版。

迈入新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在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交流日益广泛,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大批日资企业纷纷来华建厂、设立分支机构,赴日旅游、定居和就业的中国人也不断攀新高,两国民众对于直接沟通、加强互动的需求更加强烈。面对这样快速发展的形势,首版《标日》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比如,它最初设定的读者群是在中国国内学习,与日本人直接接触较少的学习者,所以更加注重语言文化知识上的讲授,追求“标准、纯正和自然优美”的日本语,课文的书面语居多,会话比较正式、严肃,对于口语实用交际重视不够。于是, 2005-2008年之间,人教社和光村社联合对《标日》完成了改版,在坚持老《标日》基本定位和更新编写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教材结构框架和课程内容。

新版《标日》在重视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会话场景的呈现和语言的实际应用。会话注重人物个性、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的设定,既展现了会话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又提高了日语交际的得体性,从而强化了学习者实际运用日语开展交际的能力。编者们还注重在课文中真实地展现中日乃至其他国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同时,更能够引发共鸣、丰富认知、拓展话题。此外,新版《标日》不仅在语言情境中设置中日双方的场景,而且设立专门的“文化专栏”介绍中日的社会文化,从而更好地融汇了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中日交流”的内涵。

当然,在视角独特的众多90后、00后标日读者心目中,这套新版教材就是一部“职场爱情大剧”,处处对单身狗们挥洒着“狗粮”,让他们“爱恨交加”。女一号李秀丽以日资企业北京分公司的中方雇员身份出场,去日本总部培训期间结识了日籍同事小野绿、森健太郎等人。随着职业的成长,女一号升迁为上海分公司负责人,有缘结识了另一家日资企业上海项目负责人佐藤光一,二人因为在商业合作上的默契而暗生情愫。爱情终于修成正果,李秀丽改名佐藤秀丽随夫定居日本,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而森和小野这对情侣组成的家庭,却又因工作关系长期定居在上海,两个儿子在日语国际学校上学……,一切关系和情感就这么继续纠缠着、延展着。美丽能干的李秀丽,活泼可爱的小野,有些犯小迷糊的森,外表沉稳、内心激情的佐藤……,这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设定,像是影视编导而非教材编辑们的“杰作”。他们在编辑们精心地“编导”下,在书中打拼事业、畅谈中日文化、萌生爱情、结婚生子,一切都像现实中每天在发生的那样。书中设置的职场背景,则高度契合着近些年来中日经济、人才互动的现状。据统计,今天数万家在华日资企业中,有1000多家在北京,8000多家分布在上海。他们的中方雇员比例也在逐年攀高,其中产生的中日跨国婚恋当也不在少数。

除了“爱情大剧”,《标日》还有一个别称是“考试宝典”。学习日语也有类似于英语“托福”这样的国际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这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举办的专门面对非母语学习者的考试,也是全世界认可率最高的日语水平认证。目前全世界每年参与该考试的以中国人最多,大约在26万人左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JLPT刚在中国推行不久,《标日》的编著者就意识到它未来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旧版和新版的《标日》在确定各册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程度、模拟试题的设计等方面都与JLPT相适应,它的初级教材对应着该考试的N4级和N3级,中级对应着N2级,而2012年推出的高级教材则对应着最难通过的N1级考试。这种有意识地衔接,加之教材本身的高质量,使得《标日》几乎成了国内学子备考JLPT的专用教材。这对于所有海外非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也都有广泛的适应性,来自我国台湾和韩国等地的出版商,已经陆续购买了《标日》的版权,进行修改或者翻译出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标日》最早的一批读者,今天大都已步入不惑,或年过知命。相对他们,新一代《标日》读者们大都是90后、00后,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多元。他们中固然也有升学考研、求职就业、留学深造等实用考虑,但更多则是对另一种文化的好奇与欣赏所致。信息化时代让人们可以跨越时空,便捷地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东瀛文化。绝大多数读者在不同年龄段都沉湎过日本原版动漫、日剧、游戏、日本综艺、日文歌曲等,他们在正式学习日语前,已经对这种语言有了情感和“语感”:

“初中的我疯狂爱上了动漫几乎到了入魔的地步,可以说当时的闲余时间我几乎都是坐在电脑屏幕前看动漫度过的,尤其在寒暑假的时候,从睁眼到闭眼的时间里我都沉浸在动漫的世界里。平均每天3小时的日语输入,我感觉日语越来越亲切,日语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静等开花结果。”(读者李梁)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学日语是兴趣的成分偏重,将来并不会以此谋生以及从事相关职业,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点缀,它为我铸造了一个更丰盈的灵魂。”(读者周杰)

《标日》的系统学习,让他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入一个新的天地,甚至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了变化。“我不仅喜欢《标日》的授课内容,我也喜欢《标日》介绍的那些日本文化,烟火大会,一期一会,还有樱花、红叶,真的都很美,茶道、美食,越学越感兴趣,……对于学习日语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进日企工作,更多的是对日语的兴趣,日语里有我们中国的古文化,甚至是那些遗失的。”(读者刘晓英)

标日经典的饺子告白

置身于《标日》这部“职场情感大戏”中,学习者都有强烈的代入感,他们学习的过程就像在和这些人物共同成长、一起生活。“学《标日》的过程中,我常常羡慕小李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还能有小野、森这样的好友。他们一起滑雪,一起过年,一起包饺子,一起走在老北京的巷子里,日常的点点滴滴,让我觉得好亲切。有时也想像自己就是小李,跟客户谈生意,在地铁上捡到加藤的钱包,和心爱的人在湖边共诉情肠,含蓄而又有微妙的幸福。”(读者赵亚明)或许是读者们的倾情投入,或许教材情节编排得实在巧妙,不少场景已经成为标日读者群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俨然成了一种独特的标日文化,“标日的梗说也说不完,我也忘记了很多,但我不会忘记那个李秀丽,那个30个饺子也没问题,那个永远在迟到的森,还有天气很好,我们去散步吧~这些梗只要和懂得人对上,也会开心,相视一笑。”(读者余二二)

近三十年的发展太过迅猛。收听收看电视、广播学习外语的时代已经远去,播放磁带的收录机早已成为了古董,甚至连电脑的光驱也即将被淘汰。录音带、电视广播讲座节目、CD、MP3、DVD-ROM……很多曾经风靡的《标日》学习辅助配套都逐一告别历史舞台。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年轻的读者们都习惯于“碎片化”的移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开始推出《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第二版)》的电子书APP。该APP涵盖了主体教材和配套教材所有的文字资料及音频资源,不仅实现了《标日》的便携化,而且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互动练习,应用管理平台则可以随时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调整和优化产品的功能。迄今为止,该APP已经有417万下载用户。201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与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网携手制作“标日网课”,从而构建起了立体化的“图书+APP+网络课程”的新版《标日》课程体系。《标日》家族只有这样不断追逐青春和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辜负信任它的读者们。

可以期待,随着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两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人文交流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超过一千万人的《标日》读者,他们有年过八旬的老翁,也有中小学就读的学生,更多的则是生机勃勃的中青年,他们或许是涉日行业的从业者,或许只是日语的业余爱好者,或许在中国,亦或在日本以及世界各地,但他们都是正在身体力行促进中日交流的使者。未来,更多的《标日》读者也必将成为中日和平友好事业的一支有生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