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2020-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zorogan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这一章是老子《道经》的最后一章,到今共37章,主要讲述了大道的概念及意义,这一章和第35章的内容基本相同,中心的议题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的“朴”字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命题。

老子认为最完美的事实之法就是无为,就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能顺道而行,就会自然走上正轨。

这章中,老子再次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治民的根本在取民无欲,当老百姓违反天道,犯上作乱,为政者尽量不要去干扰,更不要利用武力进行征讨,而应该以淳朴和无欲去教化和感化他们。

老子认为治国者只有遵循大道,无为而治,百姓才会无拘无束。

第25章中老子曾提到过道法自然,意思是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是无为的。什么是无为,就是治国者如果能够遵循道的法则去处理政事,就不会危害百姓,而百姓也不会滋生贪欲,这样他们就会走上自然平静的生活。

道与宗教里的神是不一样的,宗教里的神是有人格,他有意志,也有欲望,而道却不具有人格,但是他却创造了万物,主宰了万物,并顺应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不妄为、不强为。

由于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不为”,所以老子要求侯王能守道而行,也就是在朝政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引导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这里说的镇是“镇服”的意思,而不是用武力手段来镇压。

因此欲治实、有,必先守虚、无,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也就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这样才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宋咸平年间,真宗君臣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使得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权巩固,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为咸平之治。

西天唐僧取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不仅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并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队伍中必须有一种极为坚毅的精神来支撑,有一种无比镇定的信念来维持,只有这样这个团队才能走到最后,才能最终完成取经大业,而这样的精神与信念,其重要意义,更要高于其他的一切本领。

少了一员干将,队伍的力量将会受到削弱,可是如果缺少这样具有核心作用的精神信念,这队伍必将解体,队伍都不存在了,又谈何成事呢?唐僧之所以能够给几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做师傅,能够充当取经队伍的领导者,其奥妙在于,这种对事业成功所必须的坚定精神与不易信念,只有他才能够提供,所以在取经的道路上,唐僧看似作用最小,实际上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经这一事情非他不可,别人是不能代替他们完成这一事业,这很有些像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