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8 9月晨读复盘-你读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没点儿
为期一周的Daybreak Drill结束啦,每天5点起床备课然后在晨读中怀疑人生的时间也暂告一段落。
虽然只有一周,但就像每周一句的例句说的那样:Phenomenal English is shaping how English learners approach the language.
这一周里,有纯知识点的收获,也有思维和行动上的改变。因为已经写过2篇复盘笔记,所以今天打算结合屠蓓老师的《英语语音》一书和史嘉琳教授写的语音练习技巧,对本次的晨读进行综合性的复盘。
在这一次的晨读中,让我感触最深得算是重读和语调。
我以前对重音的概念比较模糊,知道要重读,但具体细节不是很清楚。
原来,重读不是念得大声就可以,而是:1)音高比起其他音节有明显的高低 2)元音较长 3)元音发得很完整,不会被弱读。至于音量是不是大,倒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因为每个单词的重音都会在词典中以重音符号的形式体现出来,还相对比较好辨认。但到词组和句子中,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我这次晨读中学到了以下重读规则:
①adj.+n →重音在后( last year / two books / three years)
②phrasal verb →重音在后
比如“I was having dinner at a restaurant when Tony Steele came in. ”这个句子中有个短语came in,我一开始会把重音落在came上,因为觉得came是实词, in是虚词。但实际上,重音在in上面。
③人称代词一般不重读,除非强调。
比如Do you speak English?一句中为了强调you,就会重读这个词。
在《英语语音》一书中,我还了解到,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最困难的不是重读音节,而是非重读音节。我们很容易把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得一样重(我猜是因为中文喜欢读得字正腔圆),这就破坏了节奏,听起来就不像英文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要保持节奏,即重音和重音之间间隔一样,就出现了弱读、连读等情况。书里举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Janet has gone to school.
2-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其中句1里,Janet 、 gone 、 school由于是实词,需要重读,正好两两之间只隔一个非重读音节,节奏相对比较好把握。
而句2中,有wife、waiting 、corner 、street四个词需要重读,但两两之间相隔的非重读音节数量却相差很大,最少的是wife和waiting之间,只隔着一个is,最多的waiting和corner之间却隔着for me at the四个非重读音节(算上waiting的后缀ing应该是五个)。
但是由于重音之间间隔时长理论上应该相同,所以读“is”一个词花的时间和“for me at the”要一样长,才能保持节奏。因此,“for me at the”四个词中间会出现弱读、连读、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这样才能读得又轻又快。
比如这一次晨读中我认为最难读的句子之一是:He saw me and came and sat at the same table. 之所以难度,就是因为掌握不好它的节奏。
更难的是,在实际说话时,有些字会意外地需要重音而有些字则不需要。史嘉琳教授在《抑扬顿挫:英语的语调和断句》一文中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正确的英语语调不只是为了说起来好听,还有很重要的传达语义功能。也就是说,语调能帮助听的人知道:1)哪些讲话内容最重要,哪些只是背景资讯或琐碎的细节(实词 vs. 虚词)2)哪些是第一次讲的新鲜事,哪些是前面已经提过 (新 vs. 旧信息) 3)哪些东西在作比较(对比)
所以,读之前,还需要花时间对文章里的语音知识进行分析、标注。这一点在之前的复盘中已经详细写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关于语调,英语中常见的有:
①升调:话没说完,用于Yes/No的问题。
②降调:话已说完,用于非Yes/No的问题,比如特殊疑问句。
比如:Last week ↑ I went to the theater. ↓
③平调:平铺直叙
④降升调:表示委婉的建议、怀疑、不信任、不同意、有言外之意等等。
⑤升降调:表示强烈的赞同,或有些自鸣得意、不耐烦、随声附和或对抗等情绪。
其中降升调和升降调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只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和说话人的情绪密切相连。能把这两种语调掌握好的话,口语会漂亮很多。
其次,语调是在重读音节的原因上变化音高,不会在辅音上变化,比如:
Do you speak English? 一句的语调突出在English这个单词的/in/ /i/ 两个元音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语调使用有一些规则,却并非固定不变的。语调的使用和说话人想要传达的语义和情绪有直接联系。比如,使用升调就显得活泼一点。
这和语法,音标是一个道理。语法只是语言使用的一般规律总结,并不是什么必须遵守的铁律。音标也只是一种标记形式,有时候标记不了真实发音,比如浊化、美音中“t→d”的音变,以及单词间的元音连读(theater 和 experience中间都加了 /j/这个音),音标中都不会直接体现。
所以Eric和史嘉琳教授都明确提到:没有人是靠看音标来学好语音的,要听真实发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如此,那我还有什么必要这么辛苦地学这些语音知识呢?还要花钱学?还要早起学?不是吃饱了没事干?
这个答案可以从Eric的一句话谈起。他曾在晨读的时候打趣我们:你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自己心里没点儿数么?说老实话,可能还真没有。
没有加入社群之前,我甚至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真的就像达克效应说的那样,人们普遍高估自己的能力,因为没有用客观标准,而是靠主观感觉来评判。所以,学习语音知识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一些客观的评价标准。而加入社群的意义在于,得到反馈,让评价变得更加客观。
有好几个词,就是在别人的反馈当中,我才意识到自己念错了,包括:
①window,我之前把/i/念成了/e/。
②enjoy,我之前加了一个/in/的音在后面,听起来像enjoying。
③rang/sang,这个长尾n,被指出来,到现在还念的不好。Eric建议在末尾加上/g/,念熟了再把它去掉,保留嘴型。
④back,其中的梅花a发得太靠后,有点偏向/ai/了。说到这点我有点惭愧,以前以为只有发梅花a和/i:/才需要舌尖抵下齿,但这次晨读发现,五个基础元音都有这个步骤,区别在于舌位的高低和放松程度。这些我之前都没有注意过。
所以Eric才会一直强调保持“白纸心态”,要接受自己可能错了,并且愿意去改,同时能忍受改正这个过程中的痛苦。
这三点,每一点都不容易做到。就好像我第一天被指出有错的时候,第一反应真的不是“幸好有人指出我错了,我可以进步了”,而是有点不相信地说:“我怎么会错了呢”?
你可能觉得我太自大,但从心理学上来讲,人确实很难做到不把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行为当作攻击。“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不仅是种美德,还是种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力。
所以我不仅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指正,还要主动请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比如,主动点评别人的作业,然后等着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或者每天早上主动抢麦,等着接受Eric的“打击”。虽然因为要上早读的原因总是很难读上,但我需要克服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真正地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去做事。
(在此特地对跟我组队一起练发音的小伙伴们表示感谢~每次都认真地给我反馈,既能和你们一起读书又能一起学英语真是太好啦~)
但是,就算意识到自己有错,有些错误要想改正也很难。比如“I had an amusing experience last year.”这句话里面的连读,我练到现在,舌头也有点转不过来。现在终于深刻理解练发音练到嘴巴酸痛是怎么回事儿,以前都是道听途说来着。
我也知道学习本身是痛苦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知道和做到真的是两回事。所以加入一个靠谱的社群还有个好处就是,看到有人和你一样,在战胜学习的痛苦。什么叫来自同伴的激励呢?大概是: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我知道晨读看起来是一种有点像自虐的行为,实际上从过去一周的体验来看,确实也是自虐。尤其是在践行“小段重复”的过程中,真的每次都怀疑人生。
但想要看起来毫不费力,就必须非常努力。刻意练习的目的,就在于让自己就算处于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也能自然发挥。
最重要的是,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总不好拿了工资还坑害祖国下一代的花骨朵吧。人总有有点职业操守不是。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正在努力变得更好。
Anyway, 这一周过得很实在,期待10月15的第二次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