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

2017-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青青狐

郑重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生活在当下;

严肃地对待时间 ;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

视未来在于当下 ;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拥有积极过去视角的人,以积极心态往回看,对现在拥有的怀有感恩之心,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拥有消极过去视角的人,以消极心态看待过去,往往会陷入伤害和负面经历的回忆中;

拥有享乐主义视角的人,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想要尽情享受当下;

拥有宿命论视角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

拥有未来视角的人,具有前瞻性,他们更关注未来目标,当下幸福感并不高。

这五种视角,各有利弊,津巴多建议我们要采用混合折中的方法来使用,多采纳积极过去、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之中找到平衡,根据不同的实际场景加以灵活选择,如在工作中采用未来视角,生活上采用享乐视角,和家人相处则采用积极过去视角。

将5年时间设为一个目标的阶段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非期望行为”的便利,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比如,把自己的手机微信退出,关闭朋友圈,避免自己时不时就要看看手机消息的坏毛病。即便是最后可能又会再次打开、登录,但是因为中间流程的繁琐,增加了挑战的难度,也便增加专注的可能性。

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产生积累效应的事情。半衰期就是完成这件事带来的收益的持续时间长度。半衰期长就是指它带来的效益时间长;半衰期短,指这件事情带来的效益时间短。我们要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半衰期的概念可以用来衡量“经典”。阅读经典作品,我们获得收益的半衰期长,可以产生积累效应;沉溺于无效的网络文章,虽然刚阅读完会觉得道理满满,但是却因为其半衰期短,收益很快就衰退。这就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多阅读一些经典。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长期的历久弥新的积极影响,而不是像生活中的信息噪音一样。

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事先考虑下它的收益半衰期。

时间不需要管理,也无法管理,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合理分配时间,在生活的时候放慢时间,尽情体会时间的流逝,在工作的时候加快效率,完成工作。时间的快慢决定了时间节奏,利用时间的深浅则决定了时间的质量

要想实现时间的深度,《精进》建议我们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在闲暇的时候,专心投入自己的爱好,实现对时间的高质量利用,这样我们在爱好上的成就也许会让我们吃惊。

我们要树立一个最高目标

零度格局:没有目标,只是追求当下的潮流。

一度格局: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度格局: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三度格局:以改进社会,增强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格局之上,前进一步,稍微地要求高一点,往上走一点,这样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明确了自己的最高目标以后,我们要勇于说不,选择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思考一下,你现在的时间视角是怎样的?你是否喜欢自己当下做的事情?是否常常沉浸在怀念过去、恐惧未来的情绪中?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请拿出纸笔,写下你想象中的五年后的自己,越具体越好,比如说薪资多少,职位高低。然后开始思考,你要现在积累些什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是打算长期保留的?你为它付出了那些努力?你打算今后如何投入这项爱好呢?

你最崇高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现在的格局是那一层?如果要提升一点层次,你会怎么做呢?

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客观事实,还有各种惯性思维背后的隐含假设。

1.目标闲置。不妨把我们面临的问题暂时放一放,用其他思路去思考,重组时间,让我们的时间更加灵活,在生活,学业和事业之间转战腾挪,解决问题。

2.能力嫁接。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努力发现可选择事物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各种方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面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我们要融会贯通,用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助力我们新任务的解决。

3.特性改造。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度和自由度。不妨把被动的“消费型兴趣”改造成主动的“生产型兴趣”,同时对我们的工作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我们在工作中获得乐趣。

精细化思考就是要求我们从事物不同的方面深入了解,细致分析,通过综合评估,和分析结果得出自己的答案

维度分析法。以我们选择工作机会为例:

第一步,我们要思考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工作,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从源头上定义问题;

第二步,我们就要找出所有的工作特性,列举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比如说收入、发展机会、工作地点等因素;

第三步就是在列举的这些因素中进行筛选,赋予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最后一步,便是将这些因素的分数汇总起来,对比总分让我们做出精准的选择。

拇指法则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比较适合处理感情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持续选择的过程。我们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针对人生的变化,对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

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着重新开始

我们也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并为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不断选择,这是人生的常态。

种一棵苹果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只要你开始迈出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所以采铜告诉我们,马上行动,先从必要的小事做起,这是我们最注重的一条行为法则。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试验,不断的迭代优化来完成一个项目,达成一个目标。

最重要是,我们要不断地获取大家的反馈,然后在反馈中将产品进行优化。

我们不能够沉浸于过去付出努力的回忆之中,而是要真诚地接受反馈,开始修正自己的产品。

三明治模型

选择恰当的中断点,就成为了多任务工作的重点,而多任务切换,也变成了“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中间的金枪鱼肉泥部分代表了任务中最棘手最困难的部分,即“核心思考区”。其它外层部分是“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

万不可把切换的中断点选择在“核心思考区”

图层工作法

我们可以根据任务认知类型的不同,将不同任务的相同部分集中起来一起完成。

思考一下,你生活中的哪些小事是可以立马解决的?不妨现在解决它。

回忆下,你做过的那些选择是否是你精细化思考的结果,还是你一时冲动做的决定?你准备怎么来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选择呢?

如果现在没有重要的选择,你不妨推出自己的“最小可行性产品”,比如说,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搭建博客等等。记住,我们一开始不需要做得多好,只需要推出产品,接受大家的反馈,然后修正它。

在面对多任务时,你是怎么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呢?你觉得“图层工作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行动实践以后的总结复盘,与行动之前的思考同样重要,因此反思之后我们也要三行而后思。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够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反思,积累的经验才能够指导实践。

我们可以在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等方面来反思项目的实践过程。给自己提出问题,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同时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反思才是有价值的。

当然反思的时候还有3个关键点要注意。

第一,反思要及时。完成任务以后我们的脑海中保存着实践过程中的大量细节。此时将这些细节回忆一下,即便是很短的时间,收获也是巨大的。

第二,要弄清楚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我们要了解整个事件是怎样运行的,其中的关键点、推动点、阻力点都是哪些?以便在以后的相似事件中更好地掌控事情的发展态势。

第三,我们要注意意外事件。任何项目都会出现意外,保持对意外事件的敏感性,可以克服我们思维上的惰性,拓展我们的认知和行动边界。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向自己提问是每个学习者最应该学会的技能,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探索会成为我们自我学习的驱动力。

一般来说,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

制订计划:为自己设定一个短期的目标,比如看完一本书;

实施学习:按照计划实行,并把学习的知识记录在笔记中;

回顾和整理:整理回顾自己的笔记,让要点更加系统。

从问题出发的建构式学习方法更胜一筹。

建构式学习启发我们,不妨多思考几个问题:

1.我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2.我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有什么补充?

3.还有那些是未知的,我要学习?

4.有哪些问题我要长久关注,以此实现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不妨先向自己提问,向别人提问,向高手求教,把学习的节奏掌控在自己手中。

它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是怎么构成的?效果如何实现?(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对表达手法的研究)

最高层次的解码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具备“作家视角”,在观看影片时具备“导演视角”。深层次处理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解码”工作,它更为主动和主观,更深入事物的肌理。

不只是找结论,还要找过程。即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结果是怎么来的。

不只是做归纳,还要做延展。即考虑在另一个情境当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

不只是比较相似处,还要比较不同处。看出不同来,才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不是取决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调用多少知识,让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个学习者的思维独特性,取决于他有多大的能力启动和调用多少知识。

“做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典型的知识重构活动。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满足于表面理解,但写作时,必须调用知识与知识间的深层关联,否则无法自如地将素材组织起来,这个重构过程,对我们知识的编码和输出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写作的另一个优点是获得反馈,其他人对你的评论也许包含有价值的观点。高质量的反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错误。想要获得高质量反馈,我们可以寻找“写作同伴”或者把经典作品当作老师,如此反复练习。

游戏式操练

如果我们把对知识的操练变成一种游戏,就会具有非常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同时,游戏又能摆脱现实规则的制约,使我们有可能在丰富多样的情境下应用我们的知识。以棋牌为例,它训练了我们的心算能力。

设计式操练

针对某个问题,调用已有知识,设计出解决方案。这种操练可以迫使学习者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调用知识。

总之,知识的操练不仅涉及调用和提取,更是创造性的建构,使我们不得不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进行细微地观察,并致力于两者之间的融合。

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是一个高水平学习者的必备要求。学习高手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摆在一起,然后通过分析、对比它们之间的潜在关联。甚至,当他们把素材摆在一起时,长久学习形成的潜意识便会自觉推动,让他们之间的隐藏关系浮出水面。

迁移

被誉为药物代谢之父的伯纳德•布罗迪,在寻找治疗疟疾药物的紧急研究中,将自己以前学过的染料知识运用到药物测定之中,引发了药理学的革命。这体现了知识迁移的力量。在专业领域,再厉害的学者都可能会受制于专业壁垒,无法看到更广阔的疆域,但是在实践领域,人们容易实现融会贯通,将一个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

印证

不同领域的知识自有其相似的原理,它们会在完全不同的领域相互印证融合,这个过程中潜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充分准备素材,广泛涉猎,积累各领域知识,我们就能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发现相互印证的部分。

互补

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找到不同的分析角度和论证方法,多者相互补充,就能让我们对一个议题形成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将知识相互融合的关键,是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互不相关的知识背后发现他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隐含的联系。

当今社会中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接受的信息要简化,输出的信息要简化,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信息更要简化。

如何简化信息源?

要选择可信赖的信息源,选择专业、“有品位”的信息源头。有价值的信息源头能够提供有深度、高质量的主题内容,比如说权威期刊,学术论文等。

不盲目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我们就没有追逐的必要。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思考的基础材料:事实。各种评论和观点虽然给我们启发,但是也会影响我们自己思考,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评论。

我们还可以尝试定期“闭关”,以屏蔽外界纷扰。过滤掉一些分散我们精力但却无用的信息,以简化我们接受的信息。

如何做出简洁反馈?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单表达的习惯,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它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是某种合理的适度。

第一,在了解的基础上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第二,基于深入的了解,把信息压缩起来,表达出更多的内涵。

第三,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模式,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结,并压缩归并。

只有这样做,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清晰简单,达到简洁的境界,就会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来思考。

回忆下,最近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你是怎么解决的?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是否有可以预防这件事发生的方法?

2.你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哪些?你是否尝试寻找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和其他学科的问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3.你有没有关注最近的热门事件?它是否是高质量的信息源呢?你是不是花费了太多注意力在无关的事情上,你要怎么改善呢?

潜意识”工作的方法: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重复“咀嚼”资料,开始构造初试创意;

中断有意识的思考,开始借用潜意识思考;

等待潜意识“灵光”乍现;

改造这个灵感,使之切实可用。

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混乱、随机或意外的事件引入生活,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混乱不仅对个人的创造力有利,而且对一个团队的创造力也是有利的。当然,这种杂乱和混乱是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的,可以和有序的工作结合起来,比如,改变上下班的路线,尝试和不同的同事共进午餐等。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矩阵思考法

矩阵思考法,即把你所思考的几种事物的特点或维度,填充到一个个的表格里进行组合比较,分析比较哪种结果会更有利于周密思考。比较有代表性的表格形式是“形态分析表格”,是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维基发明的激发创意产生的有效工具,其具体过程如下:

抽象出尽可能多而完整的维度;

对每个维度进行取反、细分,构成维度矩阵;

在维度矩阵中根据不同维度表现值进行组合,比较各个组合优劣。

清单穷举法

清单穷举法,即用穷举的方法来扩展思维,帮助你的思考达到基本的周密。列举清单的时候不要带有批判的眼光,宁愿把清单列举到冗杂,以免遗漏;然后将重复的选项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的精华。

作者鼓励我们,人的思维不是凝固的,而是像河流那样流动着。所以,以天赋和智商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粗暴并且不科学的。不努力,江郎也会才尽;努力的话,笨鸟也有可能先飞。人与人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大脑在强大的思维工具帮助下,可能强大得超乎你的想象。所以只管相信你自己,用你的思维去创造奇迹。

才能”是自发地重复出现并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者行为模式

但部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才能”是“每个人普遍具有的,可以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频繁使用,我们就能达到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人跟人在努力程度上的差异,确实有天壤之别

它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性活动。它的策略性体现在我们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等多方面。换句话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也是需要学习的。

“努力”的策略性要求我们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面面俱到、无一专精的“全面”并没有意义,而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却至关重要。

正如现实生活中,只有专注投入并且走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寻找并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这让我们终生收益。

想要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就要绝不苟且,追求完美

努力的首要秘籍在于“舍弃”

选取一件对你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竭尽所能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

其余次要的事情,用合格的标准完成就够了;

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则能不做就不做。

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广泛涉猎,捕捉未来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我们的成长也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挑战的刺激

具体到学习这件事上,我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来测试自己,刻意增加难度,给自己增加一点小障碍,比如学完一个知识点,过一段时间后再做相应的练习,而不是立刻做。此外,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动作,而要主动突破,仅仅完成基础内容是不够的。

等到克服一定难度到达又一个舒适区的时候,就可以再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样你的能力就会呈阶梯式上升。

坚持到底是这一切的基础。

用“兴趣”驱动我们去坚持更为有效

一件事能吸引你坚持下去,一定是因为它给你带来的丰盈感和满足感。如果坚持得很痛苦,你所坚持的往往并不是对的事情。

第一,不再执着于兴趣,不妨先努力做事,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有了乐趣,你自然会喜欢上这件事。

第二,“浸润式”投入,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用温暖的情感、良好的心理体验、理性的思维去体会这件事的魅力。

第三,持续互动,把单向的信息获取转变为双向的信息演绎,将被动转化为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做这件事,从而产生持续的乐趣。

所以,最关键的转变,是要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资源

学校的资源绝不仅仅指它所提供给你的课程和学分,还包括图书馆、老师、学长学姐等社交圈。

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面对史无前例的世界教育资源大开放,比如各个高校的公开课、电子图书馆、学术论文数据库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以机会,这为年轻人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我们想学什么,要学什么,基本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资源。但首要的问题是,明确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

不怕失败,主动试错

大学期间我们有宽松的环境和充裕的时间,即便是出错了,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相比工作后的试错成本,大学是一个人人生中试错成本最小的时期,大学生要抓住这个时期多多尝试,不断试错。

评估自己智力资产价值

自我教育者要定期审视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实践中的价值。当然,我们不能过于功利,只学实用功利的知识,而拒绝大众认为的“无用之学”。为了避免“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尴尬情况,我们要看出象牙塔之外的世界,要保持对现实社会世界的敏感性,观察和发觉市场上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知识,学习它,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

虽然采铜在此强调了应用类知识的重要性,不过笔者也想在此强调,其实目前中国大部分的读者,特别是工作后比较忙碌的人士,对“无用之学”是没有太大兴趣的,因为它们读起来似乎没有意义。其实,我们可以把实用类的书看作工具,把素养类的书,比如科学、艺术、哲学、社科等知识看作原料,如果你只有工具而没有原料,怎么可能做出一桌美食呢?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就只去阅读沟通方面的知识,而事实上,即使他沟通能力大增,也仍然可能陷入社交困境,因为他的问题可能在于他根本没有可说的东西,比如和约会对象看完科幻电影,他懂得要如何表达才显得有趣,但问题是他对物理科学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他所学的沟通技巧的可用意义并不大。因此,我们要清楚自己缺乏的是哪类知识,实用类还是素养类?还是两者都要补充?

以创造为目

大学里,分数不再单单是对你考卷成绩的衡量,其他一些创造性活动也会为你加分,比如参加创意大赛、撰写研究论文、搞搞小发明等。以创作为目的,不仅能加深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能大大的挖掘自己的潜力。

荒野求生模式要求我们,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探索,然后回归现实。

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表述

我们要在对现实深入、缜密的思考基础上,深究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定义。

完全独立的思考问题

使用网络搜索问题是好方法,却让我们失去了自己发现、得到意外收获的机会,所以遇到问题不妨先主动思考分析、提出假设,然后通过查询资料的方式探索论证。

继续思考

找到了相关联的知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克服自己的认知偏见,在头脑中深入地思考,甚至和别人交流意见,实现对新信息的解读。

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和模型

构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把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要记住的是,并不只有专家才能提出理论,我们都有构建理论的能力。

修正理论

提出的理论也许不完美,我们更要不断地扩展情境,修正问题中的bug,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

关注细节,通盘考虑

找到一种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问题中思考现实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用理论来求解现实问题。

坚持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是坚持我们最好的竞争力。

我们要捍卫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最好的竞争策略并不是怎么跟其他人激烈竞争,而是开创出一条独一无二、少有人走的路

1.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2.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最佳选项;

3.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4.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5.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的帮助,突破大脑限制;

6.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

7.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比如开始调整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在阅读时保持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尝试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且可能会有未来收益的爱好等。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并且不断反思,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你的优势是否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没有,你准备怎么设计一个挑战来训练它呢?不妨写下你的具体训练计划。

你对现在的工作有兴趣吗?为什么呢?不妨深入了解下你的行业,寻找可以有所突破的领域,你也许会有更多的兴趣。

网上有哪些对你工作有益的资源,你也许可以从加强职场软件开始。在工作和业余兴趣中,你有没有独特的看法,有什么想尝试的比较酷的想法?不妨去试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