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喜喜 | 三招自我挑战游戏,培养孩子自觉性
问题:
我也喜欢给孩子讲:没做完作业就玩,玩得提心吊胆的,不如完成作业后痛痛快快玩!虽然孩子也懂,但有时没做完作业还是想玩。
孩子需要在约束与自在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既保持不断进步,又生活得轻松愉快。这个问题就是在探寻规则之下怎样玩,寻找自在与约束之间的平衡点。
在孩子年龄还小,处于“功利境界”的道德发展阶段时,一般用“表扬+批评”的方式对孩子实施管理,这是“他律”,需要别人来管,没有别人的管,孩子就没有自觉性,也就是说老师、父母都不能松手,一旦放手,不要说会无法无天,至少搞不清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
怎样让孩子有自觉性呢?
培养好习惯是最好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不用不战而胜的方式,自动进入自觉的模式,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好习惯。
但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孩子总会有反复,甚至好习惯养成后,不经意间好习惯就变成了坏习惯,就是老话说的“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描述的样子。
更多的时候,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孩子,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等周围人的喜爱,可孩子就是管不住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也问过我。
怎样解决呢?那就是让孩子学会自省,从而自觉。
人终其一生,都要自省才能不断进步。人在自省中自我监督、自我提醒和自我约束,其实就像武功高手周伯通一样,能够“双手互搏”,自己能战胜自己。
一、认识自我,主动互搏
人性中饱含着“善”与“恶”,即每个人的身体中有一个“好我”和一个“坏我”。当“好我”管住“坏我”的时候,人就表现得好;当“坏我”占主要地位,不让“好我”发挥作用时,人就表现得不好,甚至犯错误。
因此,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后,大约在三四年级,我们就可以通过故事等,让孩子了解上面知识,认识自我,以帮助孩子用“好我”战胜“坏我”。
我们班就是共读了童话故事《渔夫和魔鬼》,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表现不好时,就是打开了自己有胆瓶把魔鬼放出来控制自己的时候,只有自己紧紧的锁住胆瓶,控制住心魔,才能真正地快乐、幸福地生活。
有了这样的认识,班级和家庭生活就有密码了。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只用轻轻地提醒:“有的人的胆瓶打开了哦!”“有的人被自己的魔鬼控制了!”“我在等待你锁好胆瓶!”“是魔鬼控制你,还是你控制魔鬼?”类似这样的话,随便你怎么说,孩子们就会立刻会像周伯通双手互搏一样,打败自己的心魔,表现得非常好。
二、从根本上确认“好我”
当年,我们借助《丑小鸭》《人鸦》《青鸟》《夏洛的网》等故事,帮助孩子理解道德人格发展三境界六阶段和幸福需要的层次,为孩子的“好我”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去年在徒弟的班级共读《影之翼》时,我用了童喜喜的“人是一个同心圆”的理论,帮助孩子理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教育效果更好。
孩子们吃了真正的“意义丸”,对人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就有了清晰的理解,也就从根本上确认“好我”应该怎样成长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不管孩子有什么理想,不管孩子随着年龄的变化理想在怎样变化,但不会变的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给世界带来美好。因此,有了这一根本的追求后,孩子在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用“好我”战胜“坏我”,不断进步,培养出自己的自觉性来。
三、任何选择都没错
一般说来,生活就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决定的,你有怎样的选择,你就有怎样的生活。
每个人要过怎样的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也是由自己的选择决定的。因此,对生活的选择严格说来是没有错的,但我们一定要孩子们知道,只要作出了选择,你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班在生命叙事剧课程中,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模拟社会生活的岗位,供孩子们选择;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在《夏洛的网》的生命叙事剧课程中,提供了夏洛、威尔伯和坦普尔顿及每种人所担负的责任,供孩子们选择成为生活中的谁。你选择了谁,你就要担当起相当的责任。
在《影之翼》生命叙事剧的选择角色和分配任务时,我们又让孩子们着实地体验了一把,逃避困难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让那些拈轻怕重的人后悔万分,也让他们明白失去的机会,是再也找不回来的,让所有孩子都经历了一回,生活一旦选择就不可以重来的残酷实现。
我们班在进行《儒与道》晨诵小课程时,也让孩子们先选择是过儒家的担当天命、惠泽天下的生活,还是过道家的出世逍遥,物我两忘生活。
课程开始时,孩子绝大部分要选择过道家的逍遥生活,可是随着对儒道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在了解到要达到物我两忘,就要不计较别人的褒奖而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就要不在乎批评而坚持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就要不断地控制心魔让内心强大,才可以自在逍遥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哇,原来要逍遥更难啊!算了,我还是去做儒家人,担当自己的使命吧!”
所以,对生活的选择没有错。我们只要求孩子一旦选择,就要按你选择的目标担当责任,不断前行。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人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自省,但当孩子成为了武功高手周伯通的时候,做作业时想玩也不可怕了,“双手互搏”一番“好我”战胜了“坏我”,自觉性就出来啦!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作品畅销数百万,获国家级奖十余次/教育研究者:新父母研究所创办人,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教育读写生活》杂志执行主编/资深公益人:自1999年开始资助35位失学儿童,创始、资助并实施各类教育公益项目,带领团队举办公益活动50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