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同频,和谐共振
与生同频,和谐共振
听课心得
文字/丹老师
两天,八节课,排除一切艰难全程参与,我更庆幸自己的全程参与,没有错过任何一处精彩。精彩纷呈,却各有千秋。警醒自己,反思课堂。想结合老师们的课,聊聊自己的一些感触:
《狐假虎威》一.儿童的语文
“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积累的语文,是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并且在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中重点体现在“重情趣”“重积累”“重习惯”。老师们课堂上“儿童观”“学生观”融入其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存疑,自主解决。张晓云老师在教授《伯牙鼓琴》的课堂上,角色互换,自己化身为粗心的学生,设置疑问,请求化为老师的学生来帮助她解疑。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的情趣也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魏瑜老师的《西门豹治邺》将课堂氛围设置成西门豹调查情况的情景, 魏老师化身西门豹,向老大爷询问情况,学生入情入境,模仿着老大爷的语气一一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种当家做主的感觉。
低学段的两节课,彭彬荣老师的《小书包》(下面附有详细的听课心得)和王晓玲老师的《比多少》在培养儿童的养成习惯,包括课堂习惯上,都有明确的指向。非常赞同郭校长的分享:老师平时与学生清楚、准确、完整、流利地交流,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语言训练。
苗继青老师在教授《狐假虎威》时,整节课中自己的状态和语言满是儿童的模样,消除了与学生的距离感,特别是在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学生模仿动作的同时,苗老师自己也置身其中。想起于永正老师的课堂,自己可以装猫变狗,学什么像什么,学生能不喜欢吗?
与我们可爱的孩子“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了解他,才能更好地影响他,改变他。
二.备课的靶向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备课的靶向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把握好教材的总体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标合一,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课堂上所有的发生,都会指向心中的那个标。
焦校长谈到他在准备《太阳》一课的时候,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解读,把自己能够预想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标,才能心中有数,这样的话,课堂上不管学生的思维滑向了哪里,老师都能把他拉回来,这才是真本事。
我想起前段时间我在准备《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时候,当我无从下手,想出彩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我想起于永正老师在备课时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先读课文,读透彻,读深入。我便开始一遍一遍地朗读课文,每读一遍都有全新的见解,重点从单元目标,课后题切入,采用多种形式来落实目标。并且渗透于永正老师主问题的设置思想,围绕“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这一主问题采取“蒙太奇”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切磋。
因此,备课时的靶向很重要,瞄准了,才不会偏离。
三.多元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学段的古诗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石方良老师在讲授二年级的古诗《夜宿山寺》时,在根据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句式:
说话练习的句式这样的句式一出,不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而且最关键的是第三句话,是为了“恐惊天上人”做了铺垫,巧妙嵌入,又不留痕迹,这样的教学策略,不正是专业素质沉淀的结晶吗?
王晓玲老师在《比多少》的授课中,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将关于动物和水果的图片先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再让相应的“名片”对号入座,这样的的策略,在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字的识记。
四.目标的落地
课堂上目标落地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素养,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就显得固然重要。段高鹏老师在讲授《四季之美》时,在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下四季之美,与课标吻合,但是焦校长在评课时,谈到的建议,让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写一个季节,这样既与目标吻合,又可以在落地的时候生花。这样两两结合的策略,给我触动很深。
元柳青老师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时,抓住课后的问题,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完成表格内容,既是对文章的一个梳理,也训练了文章中心句的提炼。紧扣课时目标,并且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完成的,让目标真正落地。
成长必须一直在发生,坚持就是最好的加油。
附件:
生命的声响
《小书包》听课心得
文字:丹老师
王崧舟老师谈到:语文教学就是一个不断还原的过程。从生活到语言、从生命到语言,这是一个“命名”的过程,;从语言回到生活、从语言回到生命,这就是“还原”。
彭彬荣老师的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小书包》,让我深思良久。我想谈一下给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一.汉字还原生活
《小书包》这节课中,课题上的“书包”二字是需要书写的生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众说纷纭,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一分享,同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语言训练的过程。
令我惊喜的是彭老师出示了一句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下方附有一阶一阶的台阶。疑惑之余,彭老师引导学生:这个“书”字是不是跟这个台阶一样,似乎是在一级一级的呢?巧妙地将“书”字的书写指导环节展开了。学生在环环相扣的环节中,也对“书”字有了深刻地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一条目标就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相信在彭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定会写好中国字。
一.策略靶向学龄
靶向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逐渐向规范过渡,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练习,力求识用结合。
彭老师的这节课中,在充分尊重学生学龄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在练习说话环节:你的书包里面有什么?并根据“我的小书包里有 ,有 ,还有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小书包的实际情况,展示自己的说话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并及时指导学生把句子说规范,说完整。
低学段的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是首先要有表达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老师也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彭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给予的评价多元化,一番其乐融融的情景。
二.感悟回归生命
作为生活、生命符号的语言,你在学习它、掌握它、顺应它、同化它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还原的过程。你的“还原”越真切、越生动、越细致、越深入,那么,你的语文学习就越能进入积极的状态。
整节课,看到了学生向上的生命状态,高高举起的小手,收放自如的展示,满面微笑的对话,无不让人感到舒服。
《小书包》这篇识字课,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认会写会生字的同时,对低年级学段孩子的“习惯养成”也是一道营养加餐。
当展示生字卡片的孩子,一一领读,其他孩子举起实物,加深理解后,彭老师说:下面,我们边说,边把刚刚展示的文具整理到小书包里。看到孩子们边念叨着边收文具的过程,真为他们感到高兴,习惯就是在这些极其甚微的小事儿中显现出来。我感受到了生命状态的厚实。
语文,一种抒写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是润物无声,是潜移默化,更是处处可思。还原生活,还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