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评

你和你的大脑——到底谁管谁?

2022-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酷威文化

你和你的大脑——到底谁管谁?

书名:《10次思维旅行》

作者:[英] 凯瑟琳·德·兰格

出版:台海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10次思维旅行》

2011年主讲人:布鲁斯·胡德

出生于加拿大(具体时间不详,他本人从未公开过),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布里斯托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受其导师和前圣诞演讲人理查德·格里高利的启发,胡德成为一位成果颇丰的科学传播者,喜欢用表演来交流其工作。他写的几本科普书颇受欢迎,包括《超感》(Supersense),讲述了超自然信仰的自然起源。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演讲平台Speakezee的创始人。讲座在英国播出后,引入了日本和新加坡。

倘若你发现,自己每天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视而不见”,你的记忆是编造的,看到的东西是虚幻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次讲座现场看起来像是部20世纪50年代的恐怖电影中的场景。

“我是布鲁斯·胡德,事实上,我应该说这是布鲁斯·胡德,”胡德指着自己的头说,“因为我之所以是我,都是源自我的大脑……是大脑决定了我们的身份。”

作为一个发展心理学家,胡德的兴趣点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如何变化。此外,人脑如何制造出人类体验的幻觉,为何大脑的工作原理会诱使我们相信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等问题,也是他的研究重点。

胡德首先谈起视觉。他说:“大多数人觉得视觉就像是一部摄影机。”但从研究中我们得知,大脑仅仅处理我们视野范围的中心部分,如果把手臂水平伸出,这部分大约只有你拇指大小。根据这个理论,剩下部分应该是模糊的,但事实上我们并非生活在大部分视野都看不清的状态下。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眼睛在不断地移动,每秒跳动4~5次。不断地对周围环境进行采样和信息储存,构建周围世界完整又复杂的画面。

但,如果眼睛处于不断移动中,那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将会不断变化,这会让你头昏眼花。

所以大脑做了些戏剧性改变来解决这个问题。每次我们进行轻微的眼跳运动时,它便切断了这时发出的信息,所以我们根本不会体验到这种运动。就像一瞬间失明了一样,然后,大脑对这些小间隙进行了编辑,重新创造出流畅的视觉体验。

胡德请了志愿者艾米来帮忙。他让她低头来回地去看一面手持式镜子,先左眼再右眼。当摄影师将艾米的脸放大时,我们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她的眼球是如何从一边跳到另一边的。但艾米却说她没有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眼睛的移动。

胡德解释:“不管你多么努力去尝试,都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在移动,因为你的大脑让你失明了。”如果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在醒着的时间里,大概有2个小时是失明的。“显然,你的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小把戏,让这个世界看起来丰富而细致。”

接着胡德又撒了一把咖啡豆到托盘里,问观众们咖啡豆形成了什么图像,有人大喊:“老鼠!”随后大家都喊出各自的想法。胡德解释道,我们在随机模式中寻找意义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总在试图构建结构和秩序”。这也是一些人相信超自然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了证明这点,胡德利用卡尼莎错觉,在我们眼前变幻出了一个幽灵。

卡尼莎错觉是由意大利心理学家盖塔诺·卡尼莎(Gaetano Kanizsa)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将四个圆圈放置在一块板上,每个圆圈上都有一个四分之一的切口(想象一下每个圆圈看起来像吃豆人)。当这四个图形的切口处连在一起时,猛地看起来中间好像有个白色的方块。大脑正在填补缺失的信息使其合理化。胡德说:“你的大脑认为,每个圆都有一块缺失,唯一的可能就是它们上面肯定有个白色方块。”

虽然这个方块是个不存在的“幽灵”,但大脑却认为它是真的。如果你去测试大脑的视觉区域,神经元会像你看到真正的方块一样发出同样的信息。

错觉并非是些微不足道的游戏,而是能赋予我们强大的洞察力,用以窥探大脑是如何解释世界,以及创造日常生活的经验的。

胡德在他的第二场讲座里处理了一个极具争议的错觉,即我们主宰着自己的思想。

大脑被来自感官的各种信息持续轰炸,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小镇中漫步,一天得看到多少张脸?但你并不会有意地去注意大多数的面孔,除非这个人相貌出众——你的大脑肯定会筛选出哪些面孔值得注意。那么,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大脑是如何决定关注什么,以及保留什么信息的呢?

实验中,讲座大厅的舞台上站满了杂技团变戏法的人,他们开始了眼花缭乱的表演。胡德让观众数一数红色杂耍棒换了多少次手。表演结束后,他询问观众是否注意到有什么异常。

意想不到的是,只有在回放一些杂技表演的慢镜头时,大多数观众才第一次注意到有人装扮成大猩猩混在杂技演员中穿过舞台。在笑声和掌声中,胡德说道:“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你不会注意到你周围发生的一切。”

所以,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大脑正在调控行为,包括我们注意的对象,学习的方式和记忆的内容,这表明“并没有唯一的一个‘我’在控制着一切”。

这个问题还涉及记忆。记忆也可能具有欺骗性。即它们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更具流动性。记忆并不像照片,相反,每次你记起某件事,都会根据你大脑中储存的其他经历去重塑它。

失去长期记忆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当大脑受损后。胡德说:“你不知道你是谁,因为实际上我们记忆的总和就决定了我们是谁。”

推荐阅读:

《10次思维旅行》   作者:[英] 凯瑟琳·德·兰格

编辑推荐:

顶级科学盛宴——英国皇家学会公开课精华。

英国皇家学会公开课(圣诞讲座)1825年由迈克尔·法拉第发起。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及科普爱好者,邀请科学界顶尖人物,用各种幽默讲解、有趣道具来展示各类前沿科学。后成为科学界科普年度传统盛典,也为科普开辟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新路。成为当下全球各类科普节目的范本。

本书专门收录了以思维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内容,主讲人包括:诺奖得主阿奇博尔德·维维安·希尔,英国皇家学会理事、神经学研究翘楚苏珊·格林菲尔德,世界著名“赛博格”、人工智能先驱凯文·沃维克等顶级科学家们。高度还原现场,再现圣诞讲座盛况及精华。

心理学、神经学、生物学——用看得见的方式“思考”思维。

我们的思维到底来自何处?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和世界的?从1926年到2017年;从生物学、神经学到心理学;从感官追踪、大脑盲点到人机交流,从错觉无处不在、测谎到我们是谁……10场思维主题讲座,百种科学实验,跨越百年的研究历程,带你进入大脑深处,铺开隐秘又复杂的思维地图,用看得见的方式重走“思维”的来龙去脉。揭秘与你的大脑、自我、思想、未来息息相关的各种终极问题。

本书还补充了主讲人信件、手记等幕后资料,在展现顶尖学者们丰硕的研究成果,寓教于乐的科普精神的同时,也出人意料的展现了他们风趣幽默、极具反差萌的凡人一面。

内容简介:

思维是什么?思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概念的最关键一环。它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对思维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几乎贯穿人类史的分分秒秒。但即便如此,现在我们依然不了解它,仅仅知道它来自大脑,它如何运作以及为何运作,仍都是谜。本书为英国皇家学会“圣诞讲座”科普合集,汇聚众多顶尖学者,以人类思维和大脑运行方式为主题,借由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实验,通过10场浓缩百年研究精华的讲座,将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等各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一一呈现。让我们得以“看懂”隐秘又复杂的思维世界!“看懂”自己!

作者简介:

[英]凯瑟琳•德•兰格:科学记者、编辑、多媒体制作人。专注于生理学、遗传学、神经学和心理学。为多家自然科学杂志编辑。作品曾在《自然》《卫报》《华盛顿邮报》《新科学家》等知名媒体上发表。曾参与许多电视、广播节目和纪录片的制作,包括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圣诞讲座,以及BBC纪录片《亲爱的霍金教授》等。

译者简介:

李彦:厦门大学英汉对比与口笔译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过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一级笔译,曾获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二等奖和优秀奖。已在国内出版《风格的要素》《脑力修炼手册》《城市与文化经济学》,在国外出版《新供给侧经济学》(New Supply Side Economics)等多部译著。

精彩点评:

自1825年以来,由迈克尔·法拉第发起的圣诞讲座,为向年轻人展示前沿科学成果开辟了一条饶有趣味的新途径。

——英国皇家学会

如果自我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总和,那么难以否认的事实就是它们都依赖于大脑。实际上,我们就是我们的大脑,或者至少大脑是决定我们是谁的关键部分。

——英国认知心理学家  布鲁斯·胡德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如何产生的?这两个问题或许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如果某人声称他能回答这一问题,那我应该期待他展示给我什么呢?一只会表演的老鼠?一幅大脑扫描图?或者一个公式?即便是极富猜想性和远见性的情形,也都无法抓住思维的本质,或者说其精髓——主观性。

——英国皇家学会理事、神经学家 苏珊·格林菲尔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