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格的形成
此部分学习笔记来自《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网络课程 》。
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
如果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一切记忆都会去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
这一讲的内容主要是精神分析如何解释心理疾病,以及治疗的几本理念。
解释心理疾病之前要追溯到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核心人格在6岁以前就形成了。他的这种说法其实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在6岁的时候大脑已经发育好了。
后来很多精神分析师认为,6岁已经太老了;2岁(前语言期)-18个月。
克莱因更狠,认为出生之后的4-6个月核心人格已经形成了。
关于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的区别。
弗洛伊德的研究其实是针对少数病人得出的开创性结论,因为他那个时候能够治疗的病人数目其实是很少的,而克莱因的研究是在数以万计的婴儿观察下得来的。为什么要观察婴儿呢?因为研究成年人的行为就太复杂了,而成年人的行为都是来自于婴儿,所以后来很多就观察婴儿,根据婴儿的行为来研究成人的行为。
比如,一个婴儿,小便之后,用脚把小便覆盖的面积变大,一个人成年之后,住更大的房子、涉猎更多的知识、成吉思汗攻城略地,其实是小时候让尿变大的翻版。
而小时候让尿覆盖大的原因来自于:力比多、攻击性、关系和自恋。精神分析就讲这四个东西。
回到克莱因和她的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把1岁的孩子仍然分成很多个阶段。比如,1个月之内的婴儿,处在原始的自恋状态,没有客体,混沌,发育不好的话,出不了那个壳,就会得儿童孤独症。
即使是早年和父母关系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人格,如果在以后的阶段中间,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的话,他可以退行到早年。仍然会影响到核心人格。所以克莱因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从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出发。
在精神分析是眼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心理疾病,没有所谓健康的人,来访者是病人,治疗师也是病人,来访者需要治疗,治疗师也需要治疗(自我体验和成长、督导),所以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师必须首先被分析,被治疗。
但病有轻有重,这三类人分别是: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郁症)、
人格障碍(前俄狄浦斯期)、
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水平就是最健康的人,完全没有内心冲突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佛”,而不再是凡人了,所以神经症水平的人是不需要治疗的。
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神经症三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连续谱,也就是没有绝对的划分边界。
值得注意的就是精神分裂与另外两个的区别(毕竟精神分裂症在法理上与其他两者不同),就是现实检验。所谓区分幻觉、妄想、以及自知力,说到底都是现实检验的能力。
精神科对神经症的定义要有症状,精神分析的定义是只要有神经质性冲突,就是处在神经症状态,我们说某一个人是神经症水平的时候,几乎是在表扬这个人,人格发展健康。
神经质冲突,就是俄狄浦斯冲突。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产生的惩罚的恐惧。
好多人如此渴望成功,但却把生活或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潜意识在故意得制造失败,因为成功后会有更大得惩罚在等待他们。只要是活人,都有这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