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见识》长见识
本周读吴军博士的《见识》一书,九章已读六章。总体讲,得到的比预期稍差。下面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40670/f8578c263705ae9f.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40670/9d8afdf116aa497a.jpg)
第一,收获最大的是“人生就是做减法”。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书中举了庄子的《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注定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这里面牵扯到时间管理的精髓就是少做,或者不做。有本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还有去年看过的书《少做一点不会死》(The Power of Less),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书中讲,很多人在生活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个微信;为了挣几百块钱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为了双11抢货不睡觉;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或者在北京跑5家店……这些人的问题,不在于时间利用的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有趣的是,《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老师,主要的观点和吴博士不谋而合:不占时间的便宜,事情的价值,按重要程度排序,注意力>时间>金钱。
第二,向死而生。最近半个月,关于死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心头。一个是单位总工程师,46岁,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还有本家一位堂哥,41岁,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想着去年看的于娟《此生未完成》,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和健康比起来,和生命比起来,其他一切都可以看淡。
人生没有后悔药,很多人喜欢吹NB“想当年”,也有很多人懊悔“要是当年”。假如再回到十年前,或者再回到上学时,事情该怎么样发展还是怎么样发展,人生大河不会留下一点儿涟漪。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曾经讲,“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我不这么想,你的命运和你的性格有关,包括很多穿越小说,穿越到二十年前、穿越回明朝,只是小说的意淫罢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所以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我能够正儿八经利用的,也就15年。我也不是说自己要大富大贵,而是人过留声,雁过留名,让亲朋好友想到我的时候,“他做了少有人干的事情,值得怀念。”
所以,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自己的擅长或兴趣,提出愿景和道路。有些事情,包括无效的社交,无效的应酬,无效的鸡毛蒜皮,扯淡的事情,低俗的娱乐,统统可以砍掉。比如说我就想搞明白,这个经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为什么没有一个专家能讲明白中国的经济?为什么经济学家都赚不了钱?
第三,“父母要成熟。”在第一章“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中,先让父母成熟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当今时代不再是农耕文明,而是快速发展的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父母30年前那点成功的经验放到今天早已没有任何价值。这里面批判教育“起跑线理论”,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个长跑。父母成熟,首先要自己要不断的进步,除了与时俱进和给孩子做好表率以外,我们这一两代父母还要完成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即在观念上,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思维方式转变。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首先要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