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好的文章每天写1000字想法

20岁了,你思考过人生吗?

2016-08-04  本文已影响436人  尔朱er
20岁了,你思考过人生吗?

20岁,法律上认可的成年人。社会关系中,20岁的成人更可以是一个完完全全独立的自己,有梦想,有期待,有未来的新生代。

潜意识里,年轻,涉世未深,这样的字眼禁锢住了我们本该“天马行空”的理想。于是,我们选择了最可靠的父母作为保护伞,依赖他们的情感,依赖他们的物质。因为依赖所以我们享受安逸,因为依赖所以我们逃避现实,因为依赖所以我们永远不懂成长。

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充满了质疑,对年轻一代人成长和生活的担忧。从各种角度看来,我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资本,我们有思想有智慧更有过好每一天的能力。可是骨感的现实让我们乐于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微不至的照顾。安逸似乎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自由和梦想被安逸包裹起来,梦想实现的前提是别人为这段奋斗追逐的日子买单!

无论你外表有多少层伪装,生活总是能轻而易举的把所有的伪装一层层的抽丝剥茧,展现最原始的你自己。

长篇大论年轻一代的种种不足为人道的“丰功伟绩”着实枯燥乏味。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样,所有的大彻大悟也是从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中萃取,然后再加以修饰,配上华丽的辞藻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所以我想用故事表达我的思想,把生活这个无穷大的话题一点点变小。

同学静静人如其名,是个文静的女孩,敏感又细腻。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温柔地低声细语,温润文弱的她就成了乖乖女的典范。

20岁的女青年乖巧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家人的过分依赖让人觉得她就是个低能儿。生活学习感情大事小事桩桩件件事无巨细的全告知家人。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这个温柔的南方姑娘。逐渐地舍友们发现了静静对于生活的无知以及对于感情的贪婪还有那股不知何处来的自信,友谊的小船就在静静的敏感与猜疑中说翻就翻了。跟同学的相处出现了裂痕以后,静静想到的就只有家人了。

之后,她请来了她仅仅能依赖的人――父母。故事的结局本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静静作为成年人,为什么在处理这种小问题的时候要劳烦老迈的父母?为什么她不能为自己的成长中的所有遭遇负责?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年龄下仍然对父母家人报忧不报喜?

我一直都在想,我们为什么可以心安理得的拿着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安逸的生活着?为什么20岁的自己仍然要依赖父母家人的慰藉和救济生活?如果说父母照顾我们是一种义务,那么这样的义务要到何时才能终止?而我们的依赖是一种权利,那这样的权利要享受到什么程度?

20岁,不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是一种象征。刚刚跻身于成年人这个行列,我们的确有说不懂的权利,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成年,依旧佯装稚嫩,从而获得怜悯和被安稳妥帖的照顾。既然是成年人,就应该履行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义务。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生而为人,对不起”一直让我触动很深。有时候我会想:作为成年人,我没让自己好好生活,我对不起自己;作为成年人,我让家人为我担忧,我对不起家人;作为成年人,我没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仍然对不起生活。

偶尔会听到别人抱怨:“做人怎么这么难,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还有家庭压力,还不如做猪,无忧无虑的生活,轰轰烈烈的赴死。”但像猪一样的生活真的会有人喜欢吗?安排好的命运,没有梦想不用追逐,没有压力不用为自己负责。似乎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被主人屠宰的命运。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会思考,我们有聪明的大脑,我们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我们不用依赖任何人就可以把生活这件小事装扮的五彩斑斓。

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20岁的成年人,我们也应该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人生买单,从现在开始,从最美好的年龄开始,从最更应该独立生活的年纪开始!尝试着摆脱依赖,摆脱性格中的软弱,摆脱稚嫩带给你的自卑。接受成年人该有的自信,接受成年人生活中的光明和宽阔,接受成长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20岁的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一切,承担一切,也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