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分裂到父母资格证
最近微信出了新表情,其中官方定义为“裂开”的表情瞬间在朋友圈风行,特别是打工人,周一就满屏“裂开”表示还有五天才周六很崩溃,而到周日又到处“裂开”表示明天就要上班了太绝望……更有销售的同事,今天一接到客户投诉的信息,原来正自得开心的表情立刻换成为毕恭毕敬的样子,“裂开”着大喊“我人格分裂”了。一番有趣的喧闹嬉笑之后,我很认真地跟同事说,你这不是人格分裂,最多算是多重性格哟。
双重性格或多重性格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在不同的情形下做出不同的态度表现,这是人类性格的多样化,而非多个人格。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则是完全独立,互不相通,极有可能感知不到对方的存在,只在人格分裂时有时可以感知到次人格的出现。
按百度解释,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型、间歇性人格分离(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别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体验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我们平常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看到更多的是多重人格的形象表现。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TA会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电影《分裂》电影《分裂》的男主角凯文因为儿时曾遭受母亲等人的虐待,分裂出了23个人格,成为24重人格的人。这些人格都是因为男主小时候受到严重虐待,精神与意志被撕得粉碎之后,为了保护本体,大脑重新分裂出来的。这些人格都有各自鲜明的特性,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他们挤在一个房间里,中间有一张椅子,哪一个人格坐上了椅子,就可以支配本体。比如暴力的强迫症患者丹尼斯,喜欢侃爷的9岁小孩海德威,英国女人帕特里夏,以及时装设计师巴里等等。在造成绑架、禁锢、伤害女童的案件后,他甚至还分裂出了强大的兽格,把内心深处巨大的阴影极其暴力地分崩离析出来。
在感叹人脑的复杂深远、值得敬畏的同时,探究这种人格形成的原因更具实际的意义。
《分裂》是根据一个真实的美国案例改编而成的,和纪实心理学著作《24重人格》一样,他们人格分裂的原因都指向儿时所受的伤害。当一个人受到一定程度虐待后,便会分裂出其他的人格,企图以此来保护自己。
如果人在童年期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粗暴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与儿童时期所受的刺激同时被保留下来,就可能新衍生出人格的压制。于是,儿童就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千方百计地要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而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现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做斗争。而后,凡是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和冲动,便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保护孩子,自然应该是父母的责任。父母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以及教育孩子避开可能受到的伤害。
这是父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和其他工作岗位一样,其实也需要就业的资格,需要通过不断的考核、能力测试、培训提升,才能保有这具有神圣职责的岗位的合格证。
但现实是怎样呢?看着每天的社会新闻,不少孩子被随意地处置,得不到应有的成长环境,还有受到伤害,更有甚者,像《分裂》的凯文一样,因为自己的弱小和无法自我保护,承受了来自父母亲属的最直接的伤害。
关上房门,孩子是怎样的处境,在承受怎样的恐惧与伤害,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白的是,有时候这种伤害巨大到大脑被迫分裂出24个人格,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这种生活如此可怕,造成了多少有心理隐患、痛苦绝望的孩子。有些孩子以死抗议,有些孩子却又选择成为父母,把自己承受的伤害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还有些孩子则成为了变态杀人狂,给其他的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
童年时代的阴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面对这些阴影,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变强,这些治愈手段都无可厚非。但是比起造成创伤后去不断缝补,我们更希望的是这些创伤从来没有出现过。
除了尽力地呼吁社会公众参与关注,更应该提倡所有想成为父母的人必须通过一定程度的考核,包括精神水平和物质条件,并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包括心理学教育以及对子女的保护意识。
当然,已为人父母的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和努力,除了用爱,还要用不断更新的知识、不断提升的智慧,去引导和教育下一代。
纪实心理著作《24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