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读书

这本书也许能带你找到幸福的方法

2019-03-30  本文已影响6人  苏陶之

文/苏陶之

《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一书作者乔纳森.海特,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佛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本书被评为10年来最重要的积极心理学著作。

 书中作者就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过日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找到幸福以及人生的意义?提出了10个幸福的假设。每一章针对世界文明的某个重要的古老的观念,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可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元素。

 ——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于是我们离幸福就越来越远…..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旨在帮助人们通过如何整合“心智”,找到幸福以及人生的意义。

全书共10个章节,分为四个大的部分,他们分别是:

     & 人象对峙——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 大象的力量——我们如何相处

     & 驭象之道——追求幸福的方法

     & 驭象而奔——追寻人生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这位向导,从过去旅行到现在,走进书中的“前世今生”,在复杂、多元的世界中找到如何平衡我们生活的智慧吧。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人象对峙

想了解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究竟分成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为啥命还会互相冲突。对于人的“心理”的划分又四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

基于这四种“心理”的划分方式,我们极容易产生4种自我分裂:心灵与身体的分裂,左脑与右脑的分裂,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控制化与自动化的分裂。

信息技术的加工与电脑程序的出现,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心理一直又两套处理系统在运作——控制化处理与自动化处理的过程,作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了“大象与骑象人”的比喻。

呼吸、眨眼、移动座位、做白日梦和前车保持距离,这每一件事情都属于自动化处理。

控制处理就是我们理性思考地过程,控制处理需要语言,一个人可以通过影像产生千丝万缕的想法,可是要有语言才能周详地规划事情,衡量不同方法地利弊得失,分析过往成败地原因。所以,从一定意义上上说,以进化地角度来看,最能善用语言者便是优胜者

控制系统可让人思索长远目标,有其局限性,一次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情。但自动化处理却能多轨同时进行,且立即处理许多任务。

大象就是我们的自动系统,它包含了我们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骑象人是我们的控制系统,它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它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

大象和骑象人各自拥有聪明才智,只要配合良好,便可造就杰出的人类。但往往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出现各种问题,当不和谐的状况出现时,就会阻碍我们获得幸福。在书中,作者例举了三种阻碍幸福的障碍:

〓 无能的意志力。

有时我们想通过控制系统去打败自动化系统,单靠意志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控制系统跟一紧绷的肌肉一样,时间一长便疲惫不堪,很快就会举白旗投降;而自动化系统则无须费力且全年无休地自动化运转。

不过,一旦你了解了刺激控制系统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环境中的刺激,避开恼人的刺激来源。如果没办法这么做,那你就可以多想想它不吸引人的那一面。比如,佛陀为了打破人对肉体的沉溺,便想出静观腐尸的方法。只要眼睛瞪着看让自动化系统反感的东西,骑象人就能改变大象的欲念。 高情商的人,就能了解及节制自己的感觉与欲望。

〓 心理干扰。

心理科学家韦格纳做过一个白熊的实验。他要求被实验者试着努力不要去想白熊,但被实者越是努力压制自己不去想,脑海中却时排山倒海地出现白熊影像。

这就是控制系统企图影响大脑思考,但它却以立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当我们追求目标时,心理有一部分便会自动监控进度,以便进行必要地修正或指导目标达成与否。

 当目标是行动目标时,大脑地反馈系统就出现了状况,因为自动系统处理过程中会一直自我检查:“我没有在想白熊吧?”结果大脑一发现没有在想白熊,白熊的影像马上就会跑出来,所以,我们就得花更大力气跟对方对抗。不过因为控制化处理系统很快就会疲惫下来,所以最后精力无穷的自动化系统处理就会一路无阻地顺畅运作,这时脑中便出现一群白熊的影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是想要摆脱某个令人不快的念头时,这个念头反而会阴魂不散地缠绕着我们不放。

〓 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通常马上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但如果有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喜欢?我们就会编变出一番说辞。

其实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这幅画漂亮,但我们的解释模块,也就是骑象人就会编出理由。因为我们要为自己喜欢这幅画找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你会抓住一个说得过去的原因,譬如颜色、光线等。

一个人的道德判断也是如此。如何两个人意见相左,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编理由反驳对方。就算你驳倒对方,难道对方就会改变心意接受你的论调吗?

 当然不会,因为你驳倒的,并非对方真正的立场,他的立场在他有了判断之后才临时编出来的。 一个人内心的感觉、直觉及当下的判断都是自动自发即时发生的,但只有骑象人才能拼凑出语句,所以说我们绝大部分的道德判断,其实是大象在决定对错、丑美。

分析了人们的心理是如何运作以及大脑分裂的集中情况之后,作者紧接着提出了是什么令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情感启动效应、负面偏好以及强大的遗传基因。

当然,作者也同时提出了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三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冥想、认知疗法、百忧解。

第二部分 大象的力量——我们如何相处

我们人类是超群居动物,超群居性动物进化出家族超强的特性,家族性超强的动物则自动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大规模的分工。一个人家族关系有其限度,因为我们还得跟没什么血缘关系的人打交道,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互惠!

互惠,是一种本能。人类天生有一种一报还一报的天性。

有一些理论家提出一个说法: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交换器官”,这个“交换器官”专门负责追踪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公开对待关系,例如有恩报恩、以骂还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类的词语就是形容这个。

其实很多动物也有互惠的行为,比如吸血蝙蝠。有一些吸血蝙蝠会在自己吃饱的情况下它会反刍胃中的血给当晚没有吸到血的蝙蝠嘴里。但只有人类会说长道短,人类这种说长道短的“八卦消息”主要就在评论别人懂不懂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之道。

 “互惠之道”可以说是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一剂大补贴。只要使用得当,便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强化、延长及活化的效果。而模仿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黏合剂,一种表达“我们是同一伙”的方式。

互惠和爱一样,是一股让我们与别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力量。但做到互惠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有很大难度的。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虚伪、自以为是以及道德冲突等心理。

真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是针对别人的行为来作出反应的,而是依据自己心中认为的别人的行为来作出反应的,而真实行为及个人认知两者间的落差就要靠印象管理的技巧来弥平了。

所谓印象管理,就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但表象与真相之间,其实就是人的心理过程“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佛陀说,易见他人过,自见则为难。往往我们看得到别人身上的7个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10个缺点。这也就是前面一章提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即道德虚伪。 这些道德虚伪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产生无意识的自我膨胀。只要我们和别人合作,这种无意识的自我膨胀会变成自私的偏见,影响互惠。

那如何寻得人际关系中的完满之道呢?

 第一步就是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不要太认真;第二步就是训练自己的内心,让心停止做判断;最后一步就是共情,面对冲突,要从对方的观点来看事情,这样你才能理解对方并非无理取闹。

了解心理结构及运作策略,我们就能走出这种人际操纵的游戏,走进自己选择的游戏。只要我们不再受自身偏见所影响,不再那么爱说教,爱评判,我们就容易与他人处好人际关系了。

第三部分 驭象之道——追求幸福的方法

在获得方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幸福的两个原则:首先是进展原则,即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

其次是适应原则,人对状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

了解了适应原则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人的平均快乐程度跟遗传基因有很大的关系。从这点来看,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惊人的事实: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终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而这基本上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了解了幸福的两个原则后,积极心理学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H=S+C+V

H:我们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

S: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范围

C:我们的生活条件

V: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挑战,就在于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找出到底是哪些C和V,可以将H提升到我们的幸福可能范围的上限。

首先先谈一下专家们找到的C的范围由哪些? 噪音、通勤、自我掌控感、羞愧和人际关系。这五点就是值得你改变的外在因素。

 这五点中最关键的要数人际关系。虽然作者在前面章节讲到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在这里则强调的是爱与依恋的个人属性。

 每个人生来就有拥抱和被拥抱的需求,而爱能给人内心带来强大的力量,它能让人战胜恐惧,面对生活的困难。依恋关系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此处就不多加讲述了,可以参看前面的《情感依附》一书。

再来看看专家们找到的V。

人都有一种想要发挥潜力、磨炼技巧、展现优势的“渴望”。掌握自身优势使人们找到能否满足感的一大关键。当我们能找到自身优势,全身心的投入这份极具挑战、并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时,人们就容易产生一种心流体验,即“沉浸体验”,一旦人们达到这种状态时,我们只需跟着感觉走就对了,愉悦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找到C和V,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心理与道德成长方面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在心理成长方面,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生是不公平的,人的一生不会总是那么的一帆风顺。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境与挫折。在逆境中我们如何受益,在创伤中如何汲取智慧需要我们自我调适、塑造环境以及作出选择。

其次,在道德成长方面,我们要由自己的人生信条,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智慧、知识、勇气、仁爱、正义与节制是六种大众普遍接受的美德,这六种美德又被扩展出24种人格优势。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在道德成长方面的目标。

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它可以有效的促进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利他”。

第四部分 驭象而奔——追寻人生的意义

追寻人生的意义是一个高贵的行为,每个人都该为自己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真的可以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作者分为了两个子问题。

 第一个子问题可称为人生的目的为何:“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目的为何?人类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个问题是从外部来探讨人生的。它把人、地球即星星等视为客体,这些客体为什么会存在?针对这个问题,神学家、物理学家即生物学家都已各自提出了妥当的回答。

第二个子问题是生活本身的目的:“我应该怎么过日子?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有美好、快乐、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这个问题则是从内部来探讨的人生,把人生当做主体,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即目的呢?这个问题实则也是一个实证性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把自己人生过的有趣而又意义,但有些人却空洞无趣呢?这取决于“人生本身”的目的。

什么能让人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呢?

一、爱与工作

人是超群居的生物,没有朋友、没有安全的依恋,我们不可能快乐;同时,我们还要拥有且追寻正确的目标,让自己体验到那种心流与投入的感觉。

二、跨层次的一致性

人是由多层次的体系组成的:我们的肉体(身体及大脑)藏着我们的心理,而社会即文化的形成则是心理的产物。要想充分了解自己,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以上这三个层次——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

当人们的肉体、心理与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最后,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过上美好、快乐、充实又有意义的人生呢?人生本身到底目的为何?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假设:幸福之道在中庸

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的条件,然后耐心等待。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比如个人性格的不同层次及部分的连贯一致,有些条件则在自己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

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因此,你要能与这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你会意识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