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八十五)
又是在出租房忙里忙外的一日。
临回家了,照例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食方能放心离开。
饺子,馄饨,猫耳朵是必不可少的,每次都会多多坐了放冰箱,女婿说作为一个山东人,天天有饺子吃我才高兴呢。好吧,你爱吃,我就多做点。女儿说,猫耳朵是所有冻品呢,我最爱的,烩着吃,炒着吃,早饭吃,晚饭吃,周末起的晚了,吃个早午饭也是很满足的,全是妈妈的味道。
你们爱吃的就是我要做的。馒头,花卷,包子也不能少做,年轻人早晨时间紧张,冰箱里冻着它们,起来洗涮前拿出来往微波炉里一放,临出门不到五分钟就能搞定早餐。还有女儿爱吃的手擀面,粗粮面多少也得备一点。红烧肉,肉臊子之类的每一样也得做一点,每次离开孩子都像过了个年节,满满的忙碌加仪式感。
除了准备食材,这几天最主要的事是做好出租房的卫生和交房工作,孩子们周内上班忙,周末事情多,能不让它们分心的事,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做父母的永远都是孩子们最大的底气。
下午边准备食材,边和爸妈聊天。爸说:卫生搞完了,东西也收拾得差不多了,就等着你回来接我们进城过年了。”瞬间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依赖。父母都是好强之人,快八十岁的年纪了,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这几年到底是年岁大了,他们有事喜欢和我这个长女商量,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父母的小心翼翼,言语变得越来越缺乏底气,垂暮之年的父母,令我对老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对父母子女一场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人无论多么好强,都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老去是自然规律,人老了,即使经济上可以不依赖任何人,但是精神上还是会依赖别人,孩子是父母老了的底气,就像父母是孩子们小时候的靠山一样。养儿防老,永远不过时,只是不同的时代方式不同而已。这个时代父母对孩子的依赖不一定是不离左右的陪伴和照顾,但一定是事无巨细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新时代,孝顺的方式会变,但其意义永远不会变。
来上海快半个月了,没有主动和外人联系,朋友圈记录生活的次数也是架不住三日可见的日子,高中同学兼闺蜜私发消息问我,一切可好?怎么一去上海就悄无声息了呢?我发了语音过去,告诉她我一切都好,只是每天琐事太多,很少翻开手机,也就疏忽了和大家的联系。
得知我一切安好,闺蜜很是开心。她说:“这几年,知道你家里人身体不好,几天没你消息,就担心你又被其纠缠闹心。其他的事,我相信你又能力解决,就这个病痛之事总归是让人无能为力。”
认识三十多年了,彼此早已如同亲人一般,虽不常在身边,但心里是一刻少不了的牵挂已经足够暖人心。在小城,我有很多同事,同学和熟悉的人,但真正称得上朋友的其实也不多,尤其时刻能牵挂你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了。一般人无论在一起的时候多么熟诺,离开后都会有意无意的疏离起来,唯有交了心的人不会。这几年经历了一些事,越发对朋友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感受,我们一生会认识很多人,但能算得上朋友的人却不多,闺蜜就更少了。现代人喜欢以闺蜜称谓好朋友,我也是,但经历了一些事,看透了一些人后,我开始重新界定闺蜜的意义。正如不是所有熟悉的人都是朋友一样,一些人无论再亲近也不会成为闺蜜的。
人与人之间,如同一面镜子,对方的一言一行最终都是你自己言行的映射。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对谁都能一视同仁,既然你做不到对谁都一样,也就允许别人对你的区别对待。
晚上女儿约了瑜伽课让我自己去上,说她要开个会,赶不上上课。我去上课时,教室里空无一人,我站在瑜伽室的大镜子前拍了个照给女儿,女儿说:“怎么从镜子里看着你又胖了。”
我说:“不是镜子里看着胖了,是来上海后真的胖了。”
女儿在那边发来个偷笑的表情。又配了这样的文字过来:到上海就不要减肥了,免得回去别人看你瘦了,说我虐待你了。
也是,年岁大了,活的是孩子们的脸面,为了孩子们也要好好活着。身边有些同事,年轻时风光无限,老了邋遢的活着,我们也常常说:只顾自己舒服,也管不了孩子们的颜面了。这话听起来有点虚,其实细究起来不无道理,活在世间,谁能真正只顾自己的活着。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活着就得为亲人的脸面努力。小时候我们努力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父母活得更有面子;老了,我们努力将自己的日子过好,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生活要负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孩子们能安心。
人活着,是自己的人生,也是亲人的底气和依赖。人在世间来一趟,享受还是吃苦每个人看法不一样,但无论怎么活,都是背负着使命的一生。
做人,责任感很重要。相信没有人愿意和自私自利的人一生为伍,一路同行。一个人的品行,是最容易在亲友关系中暴露出来的。无论你是交友,还是找合作伙伴,考察一个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他和亲友的关系。这个比你眼里的他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