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大学思维和大学的关系?”‖《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

2020-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丹儒

​“如何认识看待世界才最为精准可靠?无人能解答这一问题,只有把代表性的思维都熟悉一下,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钱旭红·《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

作者丨谢丹儒

1.

最近因为找工作的关系,忙得焦头烂额,在各大APP上投简历,打电话,还有问朋友,几乎能想到的方式我都直接去做了。结果,却依旧不尽人意,而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学历。

以前,老师告诉我们,学历是一道门槛,是刚需,如果没有这个东西,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条件,也可能被埋没。这和“是金子总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截然不同,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是市场的规则。

当时的我,年少轻狂,自然是不信的。毕竟,周围还是有一些即使没上大学,甚至没念过书早早就出来打拼,最终当上了老板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少。而大学生呢?更多的是他们底下的员工。所以,那时候,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读书,为什么读了书的人反而混得比没读书的人还要差劲。这显然不合理不是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而市场正在慢慢的纠正这种现象,学历渐渐成为了刚需,是普遍需要,是一道基本的门槛。现在的大老板动不动就博士、研究生毕业。而那些没有学历,没怎么读书的老板呢?他们是退居幕后了,还是退休了?总之,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大环境如此,当一切尚未完善、稳固,建立起良好秩序之初,兴许可以凭借自己的小聪明获得一时之利,然而,等一切完善起来,稳固下来,并渐渐形成了良性的秩序之后,小聪明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

黑格尔说,“凡存在都合理”。完整的话,应该是不合理的终将被淘汰。

2.

经由找工作这件事,让我不得不去反省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兴许有点难,不过要生存下来不会太难,只要肯吃亏、吃苦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市场讲究的是利益,而生产力、劳动力,这是它的底色,短时间内生存下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经由此事,大学学历这个问题,它的合理性在哪儿呢?我尝试着去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能够清楚这其中的差距,也许可以有弥补的方式,从而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也说不定呢?我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便开始了探索之路。

从“任职要求”那一栏,除了学历之外,我还注意到其中有详细要求什么专业毕业的优先考虑。

是的,专业,也就是说系统性培训和教育呗!

这一点的价值究竟占多大的比例呢?我暗自思忖,同时也观察着那些所谓的大学生。

最初,我也只是觉得他们不过是多读了几年书,但社会经验肯定是没有我那么多的。经验、阅历难道还不能弥补知识的不足吗?

和他们接触下来,很快,我便明白了这其中的差距所在。经验、阅历确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占据优势的,不过他们很快便赶超了我。究其原因,无非是扎实的基础,系统的学习,以及他们有着更加全面的视野。

简单说,他们有了理论知识,只需要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就能够很快的适应下来,而我所拥有的不过是单薄的经验,是那些常识性的、个例的经验。他们掌握的是原理,而我掌握的不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甚至很多时候连我自己也不明白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理在支撑着这种结果。

所以,现在的职场要求将学历作为一道门槛,实在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呢!

3.

当然,我也并没有就此死心,人是活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

于是,我苦记常识,买了大量教程,死记硬背,同时,也从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将平生所学习的思维模型一套一套的都拾了起来。

我更加忙碌了,一边需要应付工作,另一边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见识、知识、技巧、格局……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结果是理想的,最起码,慢慢地我跟上了大步伐,除却没有学历这一纸文凭之外,我不认为我真的就比大学生差在哪儿。事实上,也确实,通过学习我超越了部分大学生,工作表现更优异,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再结合我多年的经验、阅历,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

然而,还是有部分人是我自愧不如的。对此,我很是不解,除了加强学习之外,我也不耻下问。终于,从我们的对话间,我隐约间似乎摸到了一层膜:思维。

在我翻阅了大量书籍之后,不负所望,从《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中,我找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

4.

诚如书中所言:“人的思维当然与其教育经历、经验感悟相关,但学历、学位并不是绝对因素。一般而言,一个人学历、学位越高,拥有先进思维的可能性越大,但在极端情况下,一个学历不高、学位不高的人,可能具有更先进的思维,而某些高学历、高学位者却只拥有较低层次的思维。”

将知识点以合适的方式连接,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就成了一种定型的思考程序,即思维。

而“大学思维”也并非仅仅指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所拥有的思维,更多的则是指“成人”终其一生的定型思维所停留的思维阶段。

对于提前步入社会的我而言,显然,市场更多的则注重知识和技巧,注重结果和利益,我身处其中,需要适应它,也就容易习惯性地依据知识和经验,按照已知的方案或程序,运用惯常模式和方法解决问题。

大学思维,其底线是建立探究的习惯,应该达到批判性、创新性、创造性思维的高度。

就我个人理解,大学思维和大学的关系就在于:

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相应的条件(换句话说,为大学思维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土壤),而前者则应该是大学生所追求的标准,甚至是基本标准。

5.

那么,大学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能排除情绪的干扰,有很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关心的问题由低级具体层次逐步走向高级抽象层次,追求深刻和理论。

2.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影响下,几乎形成了相应的学科专业特色的性格特点。思维差异极大:某些人逻辑思维较强,如来自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某些人形象思维较强,如来自文学、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

3.在关注认识外界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尽管真善美与自我内化同一者将成为主流,但某些人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工具,某些人则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4.开始自我觉醒,具有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探索构建自己的认知“理论”体系,思维从具体现实中解放出来,有了反省思考的能力。有时会过度利用理性思维,对现实做出过度审判。创造性思维正处于萌发状态。

不过,如何认识看待世界才最为精准可靠?无人能解答这一问题,只有把代表性的思维都熟悉一下,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所以,不仅是我,大学生或其他人,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活到老,学到老,思维晋级才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附上书中的一个思考题:

“探究作为大学特殊阶段的研究生教育的思维训练特点和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