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枪换大炮了
他今年快六十多岁了,是个收破烂的,从事这个行当都一辈辈了。村里的人都认识他。
自从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就见到他拉着架子车沿街喊叫:"收破烂了!谁有废铜,烂铝,旧书旧报,废酒瓶……"
那声音很高吭,抑扬顿挫,久久地在村子的上空中回荡。
提起收破烂的,有些人就瞧不起这个行业,总认为那是世上从事的手艺人中最下贱的职业。不只表面上鼻黑嘴污,肮脏不堪。穿衣也是破衣烂衫。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
有的人教育自家孩子要好好学习时,末了,还不忘说上一句,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出人出头地,干脆就去做″收破烂"的。"收破烂"成为人们拿来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干这个营生。
再说,同样是收破烂的,有的人品德及其不好,只要得了机会,连偷带骗。而且还在称上唬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落了一个很不好的印像。一下子糟贱了这个行业。被‘人们称为"贼"。当然,这只是他们当中极个别的现象。却是他们中的败类。正所谓一只老鼠害了一窝汤。大部分人还是守纪守法,按行规办事的。
人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做到了极致,都可以做出一番事情来。
就说他吧,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做人实实在在,实打实的那种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称上从来不唬弄人。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二十斤重的东西,他就报说是十五斤。还有的收破烂更是可笑,二十斤居然说只有十斤,心太重了,叫人轻易地看出这其中必然有鬼。这就叫贪心不足蛇吞象。反而自己把自己的碗饭给弄丢了。从此,在这行业内混不下去了,只好重新改了行。因此,人还是本分很重要。人们只要听到外边吆喝的是他的声音,都乐于卖给他。
他也是收破烂的,可是他这些年创出了自己的牌子。在这一路,这一带,这方圆上,都成了他的天下。太不容易了,创牌子可不是一天一天的事,是天长日久,渐渐形成的。如果一时不慎,这块金字招牌可能就弄砸了。
我每当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是他来了。便从屋里搜集一堆不用的纸箱子,不用的旧书本,与这样的人办事,我们放心。也不用问价,直接上称称。
日子久了,自然都知道他的为人厚道,实在。薄利多销是他的经营方式,同样的物品,他收的价格每斤比人家普遍高出几分钱,收们破烂,数量远远高出他们很多倍。所以在他手里不愁没活。他一天忙到晚,总有收不完的破烂。半天时间,就收了满满一车子。
红萝卜调辣子,吃着,看不着。他靠着收破烂,供给了两个儿子,从小学直到毕业。屋里的房子都轰倒了,从头盖新的。接着又给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呀。
后来,人们有好长时间,再听不到他的声音,也望不到他的踪影了。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有很多猜测。有的人以为他不在了,也有人以为他可能病了,还有人以为他改行了。
其实,这些都不是的。还是村里一个人去外面办事,路过他儿子办厂的地方,在那里发现他的。他见到了老人,老人告诉他,儿子们看他这几年年龄大了,房子盖了,媳妇也娶了,大事算是交代了。按理说,他身子骨可以继续在这个行业中干下去。可儿子们却不让他再下这个苦了。
"世上的钱,是挣不完的,多少是个够?"儿子们都劝他苦了一辈子,现在该好好享享福了。
两个儿子,从他那里学到了真传:人心要实,火心要虚。这是他经常告诉他们的一句话。儿子他们一直牢记在心,把这作为他们做事的左右铭。他们也从事父亲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收破烂。仍是坚持着薄利的方法,要从长远考虑。生意越做越红活,越做越大。不过,他们可不像父亲那样小打小闹,他们利用一个废弃不用的小院,在那里开起了破烂收购站。
有一辆″东风"汽车,是自己花钱买的专门运送破烂。他们还办理了营业执照。规范办厂,按照上级的要求严格执行。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鸟枪换成了大炮。
闲暇无事,父亲偶尔去那里看看,指导他们在收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